5

六安茶香飘万里 2025年02月19日      

  作者简介:  苏诗洋,文学爱好者,文章发表于《中国中铁》《铁道建设》报和《政工研究》等刊物,现任中铁四局四公司沪渝蓉高铁沪宁段2标项目经理部工会主席。

  炒茶大叔 吴怀球 摄

  苏诗洋

  闲时,爱读诗。每当读到“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等诗句时,不禁让人舌底生津,仿佛感受到“雨生百谷”时节即将来临,新茶采摘的日子也近了。

  家乡六安以出产名茶、好茶而闻名,尤其是跻身全国十大名茶之列的六安瓜片,其独特的色、香、味、形在众多名茶中独树一帜。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家乡人民喜好喝茶,并将品饮、馈赠六安瓜片视为一种高雅的精神生活象征,同时以此为傲。“宁可食无肉,不可饮无茶”,茶,不仅是日常饮品,更是家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带动了茶农增收致富。

  作家老舍也爱茶,其笔下的“茶”,接地气、充满人情味儿。无论是茶摊还是茶馆,从提着茶壶的店小二到悠闲品茗、吃着茶点、闲聊的茶客,都栩栩如生,意味深长。儿时,家乡的茶馆随处可见。清晨,赶集的小商贩、习惯早起散步的居民,总是先去茶馆坐坐,喝上一杯热茶,再慢慢享用早点。品茶、吃早点、与熟人聊天,偶尔再来一小杯酒,茶香与酒香交织,让人感到五脏温暖,六腑通畅,幸福感油然而生,疲惫也随之消散。

  “金边银底瓜子片”,初次接触茶及其文化内涵,是在中学时期。一次随父亲到一位茶农伯伯家做客,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些粗浅的茶知识。茶农伯伯非常懂茶,从“内山茶”到“外山片”,再到明前茶与谷雨茶的区别,茶产地、茶树生长周期、茶叶制作工艺等,他都如数家珍。

  有幸跟着茶农伯伯一起到山里采茶,见他头戴斗笠,身挎竹篓,如蝶一般轻盈地穿梭在茶林中,很是羡慕。“必须避开带露的清晨与溽热的中午,要在朝霞初褪、薄雾未散时摘下第二片真叶。”茶农伯伯告诉我。

  采完茶,茶农伯伯便开始忙着炒茶了。他先将茶放入三百度的铁锅里,叶片在滚烫的锅底跳跃,青气渐散,兰香暗生。接着用炭火持续烘焙七昼夜,一点都不能马虎、大意,要在炭火前寸步不离地看着、守着。我曾看见过茶农伯伯把脸贴在烘笼边,火光映得他眼角的皱纹像极了茶叶的脉络。

  那些凝结着晨昏的叶片,最终化作玻璃杯中的一汪春水,茶香袅袅,声名远扬。大学毕业,入职中铁四局工作后,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得知我来自安徽六安,他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家乡的六安瓜片可是很有名的!”千里之外,家乡茶的名声如此响亮,深感自豪!

  工作后,我特别爱喝茶,尤其是六安瓜片。一杯清茶在手,仿佛能够感受到甘露般的风雅,茶香在唇齿间萦绕,令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父亲曾说,日常饮茶不仅能补充维生素、助消化,茶叶中的某些成分还能帮助降低血压,有益健康。这或许是我对喝茶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晚饭后,喜欢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杯中嫩芽在水中舒展,形如瓜子,色泽翠绿,仿佛春天的气息都凝聚在这一杯茶中。新火试新茶,心情也随之清新起来。一边写稿一边思考,茶越泡越淡,手稿却越写越厚,一篇篇发表在《中国中铁》《铁道建设》报上的新闻稿件就这样在茶香中诞生。

  又一年暮春细雨的季节即将来临,待到清明前夕,第一缕茶香破晓时,茶山会一如既往地变幻成浮在雾霭里的船,载着家乡茶农、百姓的希望,航向下一个更加美丽、绚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