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冬冬, 中共党员,工程师,现任中铁四局工程技术公司宁(南京)淮(安)城际铁路6标中心试验室主任。先后参建玉湛高速、延布立交桥、孟加拉河底隧道、天北高速、蕲太高速、宁淮城际铁路等项目。十多年来,他扎根一线,用无限热忱与执着,守卫施工质量的“红线”,在自己的岗位上谱写动人的奋斗之歌。 2023年11月,杨冬冬调任宁淮城际铁路6标项目试验室主任。此时距离业主下达的中心试验室节点只剩25天,眼前这片尚在平整的土地要在短短三周多时间里蜕变为占地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试验室。与时间赛跑是当前工作的最大难题。 “中心试验室晚验收一天,项目就晚开工一天,这是块硬骨头。”深夜的项目部会议室里,杨冬冬把施工图、设备清单、施工计划铺满整张会议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关键节点:72小时完成场地硬化、8天完成房屋建设、2天完成水电、第15天设备进场安装调试、第25天必须通过验收……每个数字都像重锤敲在心上,他带着团队把建设方案细化到每个小时。 黎明时分的工地不断上演着“接力赛”。这边混凝土完成浇筑,那边工程师就带着全站仪进场放线。为抢出设备基础施工时间,试验员李灿宇带着棉被住进集装箱办公,“设备基础预留孔精度要求高,可不敢耽误”。深夜的临时板房里,李灿宇揉着发红的眼睛说:“杨主任,混凝土智能养护室设备供应商说要推迟三天发货,库存不足,备货需要时间。”“把合同条款调出来,我和对方谈。”凌晨的电话里,杨冬冬沙哑的嗓音说服对方为我方优先发货。验收前夜,试验室灯火通明。试验室团队对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当压力试验机屏幕上跳出完美数据时,此时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3天。12月1日,中心试验室在专家组的赞扬声中顺利通过建设验收。这场与时间的赛跑,终于化作列车飞驰时最坚实的质量基石。2024年3月,该试验室被业主评为“标准化试验室”,后续承接南京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十余次观摩活动,获得一致好评。 如何在试验工作中把控施工质量、做好降本增效,杨冬冬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所在的宁淮铁路6标正线长26公里,以桥梁工程为主。根据施工内容特点,他确定工作重心为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实体、混凝土外加剂配合比,坚持车检、自检、抽检,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稳定、达标,持续跟踪检查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实体强度、外观质量,不断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有效性、经济性和耐久性。 在明确工作重心与质量把控方式后,杨冬冬迅速将各项任务精准细化分配到人。针对混凝土原材料的管控,他安排专人实时监督采购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的质量情况,确保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隐患。每日原材料进场时,严格按照车检、自检、抽检的流程进行全方位检测,一旦发现不合格材料,立即进行退场处理。 杨冬冬秉承“服务现场”的理念, 在浇筑钻孔桩、承台、墩台混凝土时,安排试验人员旁站监督,确保混凝土浇筑顺序、振捣方式等符合规范要求。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进行实时监测,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对混凝土配合比作出调整。如遇到高温天气,混凝土水分蒸发较快、工作性能下降时,试验人员便迅速采取增加缓凝剂等措施,保证混凝土能够顺利浇筑且后期强度达标。 针对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杨冬冬带领团队将每次混凝土试块的强度数据、工作性能指标以及实体工程的质量反馈都记录在档,通过大数据的对比分析,不断探索更优的配合比方案。在桩基、承台、连续梁的施工过程中,通过优化混凝土外加剂配合比,不仅降低水泥用量,还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杨冬冬还注重为青年试验检测人员搭建成长平台,安排经验丰富的试验工程师一对一指导新入职员工,耐心讲解试验仪器的操作规范和试验数据的采集分析是工程技术公司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