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春秋,六个项目,见证了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优秀项目经理的点滴。
深圳和杭州,记载了他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蜕变。
他是李云仙,一个在地下工程领域钻研进取的“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现任中铁四局城轨分公司杭州机场快线2标二分部项目经理兼深圳望海路快速化改造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先后获得“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局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局优秀共产党员”“局项目管理标兵”等荣誉。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项目是深圳地铁11号线,这个项目涉及地铁施工工法比较全面,有明挖、暗挖、盾构,且地质极其复杂,还有断裂破碎带。现在回头看,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刚参加工作可以分配到这种工法综合的大项目学习、锻炼。”李云仙说。
中南大学毕业的李云仙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很快得到认可。他一边查找资料、学习规范,一边跑施工现场、看图纸、琢磨标准,将专业技术与现场管理结合在一起。当时的项目经理有意安排他在明挖基坑、明挖区间、暗挖隧道、盾构隧道工点参与技术管理,以及从事浅埋暗挖爆破施工,上软下硬、破碎断裂带、重叠段盾构掘进,盾构空推,富水粉细砂地层盾构始发接收等技术难点的攻克工作。入职三年,李云仙迅速成长,担任项目部工程部部长,恰逢公司中标深圳地铁10号线项目,他转任新项目部副总工程师。
“我在深圳地铁10号线工作的一年时间里,先是干技术,后转的副经理,管理现场施工生产,通过对外沟通协调,让我对复杂环境下项目各项前期工作的推进有了新的认识。”李云仙说。
2015年这一年中,李云仙稳生产预期,控现场安全,倒排工期抓进度,在全线率先完成一、二、三期交通导改和管线迁改围护结构封闭等重大节点任务,获得各方认可。项目部被深圳市评定为“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优良工地”。
2016年,李云仙转战杭州地铁5号线13标项目,前期任总工程师,后兼任项目副经理。
“5-13标全段都在道路狭窄的杭州老城区,由于设计调整,基坑由原来的200米加长至478米,不仅多出许多没有迁改的管线,而且478米长的明挖车站交通导改都在基坑上方的盖板上,最近处只相隔一米空档,施工难度和技术难度都非常大。”李云仙说。
针对项目实际,李云仙主导采用“半盖挖法”基坑施工工艺,解决了施工场地狭小和管线复杂无法迁改的难题,保障了项目工期和成本。城站站至平海路站区间盾构始发,李云仙又大胆采用钢套筒分体始发,安全侧穿运营既有线、下穿构筑物管段,创国内首例。
2018年6月,李云仙接任杭州地铁5号线18标项目经理,压力也随之倍增。大到技术方案策划与落地,小到物资机械进场时机,他都要事必躬亲。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带动项目员工士气,极大挽回工期滞后的不利局面。仅用60天完成青年路站至金鸡路站714米区间盾构始发到接收,在全线率先贯通双线,赢得地铁公司通报嘉奖,项目部荣获杭州地铁2018年度综合评比二等奖、2020年“浙江省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等荣誉。
2019年,李云仙调任杭州地铁机场快线2标项目经理,兼顾杭州地铁5号线18标项目收尾。机场快线2标是一个纯盾构项目,技术上并不复杂,但是始发段既有环廊下废弃桩基、四处地铁公司代建区间上方的横穿通道以及穿越宣杭铁路等几个关键点,如果没有提前处理好,必将极大制约整个项目的推进。
“当时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策划与论证,采取既有环廊下方MJS加固磨桩方案,避免环廊拆复建等措施,确保了项目安全、质量、效益取得非常好的结果。”李云仙说。
2020年机场快线2标通过推行架子队模式和盾构渣土绿色再利用等措施,使项目成为全线首个始发、首个贯通的区间。在业主隧道安全质量评比中连续获得一等奖。
2020年底,城轨分公司承揽国内最大直径盾构项目——深圳望海路快速化改造EPC工程,也是中铁四局首次涉足大盾构领域。李云仙兼任新中标项目部常务副经理,他梳理项目重难点及风险点,详细策划及部署下一步工作。他和项目班子坚信:征程渺远,乘风破浪,攻坚克难,且看未来。
(李茂 孙鹏 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