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四局第四届科技创新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股份公司第六届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总结“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课题,系统部署“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全方位动员全体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干部员工,投身“科技强企、创新驱动”的伟大实践,奋力开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下面,我就抓好全局科技创新工作,再强调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是紧扣“一个主题”。要始终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紧密围绕局业务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科学谋划和实施好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系统布局,通过科技创新助力企业强体魄、拓市场、提效益。具体来说,就是要:聚焦自身优势领域。当前,我们已在铁路、城轨、公路、市政等领域以及桥梁、 地下、铺架、四电、水务环保工程等方面积累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祖传的手艺不能丢”,必须进一步做精、做专、做强、做优。聚焦行业先进领域。要对标行业先进企业,依托战略性业务,全面突破并掌握核心技术,努力实现在跨江越海大桥、复杂地质条件隧道、超高层建筑、超大直径盾构等“高精尖特新”领域的弯道超车。聚焦新兴前沿领域。要注重围绕绿色建造、“双碳”、新基建、智能建造、信息数字技术等前沿新兴领域,打造创新链、完善产业链,努力抢占技术制高点,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二是把握“两个关键”。要做实科技创新平台。当前,我们已经建成涵盖创新链条的“三级三类” 创新平台集群23 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 个。要充分发挥这些创新平台作用,积极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着眼问题解决和未来需要,抓好创新平台课题承接,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原创技术和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力争在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上展现四局动能、四局贡献。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要突出“创效”导向,探索建立企业创新成果孵化专项资金,支持搭建内部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力争将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我们自己创新的成套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内部单位要优先应用、积极购买、主动推介,并不断升级改进、迭代更新,利用我们自己的市场形成示范效应。另一方面,要突出“创誉”导向,注重重大科技成果、技术攻关的总结与后评价,积极参与高层次、有份量科技奖项的申报,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行业地位。
三是强化“三大支撑”。要强化人才支撑。要提升人才“高度”,有组织、有计划地抓好领军人才、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带头人和资深技术专家;要培植人才“厚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各层级创新力量,从蓝领工人到首席技师,从基层技术员到首席专家,从行业专家乃至到两院院士,加快形成一定规模、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拓展人才“宽度”,除工程技术领域外,注重挖掘和培养信息数字、材料检测、投资运营、加工制造、物流商贸等各个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增强企业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要强化资金支撑。各单位要根据实际需要,实打实提升科研经费投入比重,建立科研投入随企业发展的同步增长机制。要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严格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过程监督和结题审计。要强化制度支撑。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评价激励等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建立健全灵活、务实、管用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特别是对于科技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要突出业绩和实际贡献,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和办法,进一步加大对重大科技贡献、杰出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落实“四项举措”。要进一步加强内外联动。一方面,要积极整合内部资源。“十四五”期间要逐步形成“大科技格局”,强化局技术管理部科研管理职能,完善以管理研究院为实体、设计院为支撑、各子分公司为载体,生产经营系统大力配合、积极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要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探索建立内部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完善以市场化形式为主的内部技术研发、推广、转让和回报机制,支持和鼓励协同开发、联合推广、共同受益的内部合作模式,提升内部协同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坚持“有利于市场经营、有利于项目创效、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原则,带着目的和需求,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在新技术开发应用方面的合作,建立互动、互利、互惠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平台,形成开放式的科研长效机制。在对外合作过程中,要努力学习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经验,逐步做强做优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创新平台、我们的科研团队。要进一步壮大创新主体力量。要为基层创新创造条件,支持员工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鼓励一切有益的小改小革、小发明小创造,以群众创新推进企业进步。要大力推广劳模创新工作室经验,拓展建立青年创新工作室、首席专家(技师)创新工作室等等,广泛搭建基层创新先头阵地。要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公平开放的创新环境。要进一步建立大胆尝试、不怕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对待科技创新的失败要理性克制,营造相对宽松的氛围。要让科技专家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让他们切身感到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与信任。要进一步弘扬企业创新精神。全局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传承和弘扬追求真理、一丝不苟的创新精神,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同时也要大力倡导耐心专注、专业严谨的科研态度,尊重老师傅、土专家,尊重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倔脾气”,在全局上下涵养“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