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中国中铁铁路预制箱梁智能建造现场观摩交流会在中铁四局二公司渝(重庆)昆(明)高铁川渝段站前四标江阳智能梁场举行,来自中国中铁各工程局、设计院等37家单位共120余人参加活动。观摩团一行围绕钢筋智能加工、模板智能清理、智能梁场智慧管理等12个模块进行参观交流。
自进场以来,该项目部严格落实中铁四局标准化实施细则,凝心聚力打造“精品、智能、绿色、人文”工程。走进施工现场,沱江特大桥、智能制梁场、“四桥三路”及“三桥两路”等4个精品示范段全面成型,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均位于全线前列,吸引各级单位观摩40余次。
主动出击的“先行军”
渝昆高铁川渝段站前四标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宜宾市,全长31.006公里,承担桥梁40座、涵洞28座、路基39段、连续梁10联、箱梁制架681孔、铺轨528.33公里的施工任务。
细数全线重难点工程,施工难度最高、工期压力最大的当属沱江特大桥,其施工进展不仅影响着整个项目的工程进度,更决定着整条铁路能否如期开通。2021年1月,项目正式进场施工,5月份就将迎来长达5个月的汛期。“20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如果按照常规倒排工期和既有的施工工艺,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眼看着汛期一天天临近,项目常务副经理闫明赛心里像压着千斤巨石一般。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项目部党员突击队主动出击,与地方政府及产权单位积极主动沟通,实现审批与施工同步推进。在充分做好工前准备同时,闫明赛带着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在红线用地边上时刻准备着,实现项目“交地即施工”的完美衔接,创下进场7天取得主墩施工用地、3个月完成桥位上方超高压迁改的“渝昆速度”。
“我们突破传统先桩基、后承台的施工方法,采用基坑开挖前置、干挖二次成孔工艺,在汛期到来前,完成主墩出水面,比正常施工提前工期3个月,保障沱江特大桥各个节点目标按期完成。”沱江桥出水的那一天,闫明赛如释重负地说。
智能建造的“探路者”
在箱梁预制方面,项目部实施智能梁场建造,助推产业体系升级,获得各级领导高度认可。进场初期,肩负着打造中国中铁首个高铁智能梁场的使命,项目部成立劳模工作室、党员突击队。苦于没有经验可借鉴,“智能梁场”要想实现由概念到实践的落地是尤为艰难的。为此,江阳制梁场项目经理葛艳庆带着团队三去郑州、五上天津,不断考察学习。随着施工生产高效推进,各工点全面掀起大干,项目管理研发团队只能利用晚上时间研究方案,不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最终将国内行业内顶尖水平的高铁智能梁场落户渝昆。
采用钢筋定位网数控加工、U型钢筋加工系统等智能化设备,实现钢筋高效率、高精度、智能化加工;箱梁模板多功能一体机,实现模板打磨、抛光、除尘、喷涂全流程自动化作业;智能喷涂机器人可以自动扫描定位、优化喷涂速度、提高喷涂质量、降低材料损耗。相较于传统梁场,劳动力投入减少约60%,生产效率提升约30%,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少人的预期目标。截至目前,项目部申报发明专利9项,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4项。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项目部承办渝昆高铁宜宾至嵩明段现场观摩会、国铁集团工管中心现场调研、局标准化现场观摩会、四川省铁路建设现场会、成都铁路局物资观摩会等大型调研观摩,进一步擦亮“四局品牌”。
勇于争先的“生产队”
施工生产是项目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效益的源泉。进场后,项目部根据标段内的施工内容,结合项目工期紧、管段长、同质化单项工程多的特点,以常规工程超前推进、控制工程确保受控、整体节奏快速均衡的思路,主动作为,牢牢掌握施工生产主动权。
“渝昆高铁是没有隧道施工任务的典型性高铁项目,我们采用前紧后松的施工节奏,统筹安排施工工序,统一调配生产资源,避免重复投入,减少成本支出,抓好各环节衔接工作,畅通生产要素流通渠道,确保施工生产高效推进。”闫明赛介绍道。
进场初期,项目部依托既有项目公共资源,协调周边项目人员及物资机械设备,集中优势资源打攻坚战,快速推进各项开工准备工作,45天即完成搅拌站、钢筋场、试验室等大临设施验收,为主体工程快速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2021年上半年主体工程施工全面展开,闫明赛迅速调整以架梁线路为主线,合理配置线下施工资源,加快周转,减少管理跨度,实行工点分级管理,采取纵向分段、横向全断面推进的梯队式施工方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2021年下半年月均完成产值9200万元,2022年上半年月均完成产值8542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达630万元。
截至目前,该项目开累完成产值16.71亿元,桥梁桩基完成100%、承台完成100%、墩身完成98%、路基完成98%、完成箱梁预制385孔、架梁310孔。 (贡海斌 许达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