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23年06月28日
历史数据
日期检索
第4版:生产管理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工程材料公司:多举措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本报合肥讯 工程材料公司作为中国中铁系统内唯一一家集建筑工程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主要支撑,持续开展产品自主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同时以创新平台为载体,打造创新基地,企业的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围绕“一个中心”, 全方位构建企业科研体系。围绕“创新”培育人才队伍,夯实企业发展基础。通过盘活内部人才资源,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正确处理好人才“选、育、留、用”的关系,持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干事创业活力。推动创新团队年轻化、专业化,现有 22 名专职研发人员,平均年龄30岁,博士学历占比9%,硕士学历占比59%;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通过行业技术研讨会、高校专家座谈会,技能比武等活动,提升员工专业化水平;完善技术人才晋升通道,设立专家岗位,设置科研人员津贴,打通H型人才发展通道,拓宽发展空间;推行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按比例分享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启动模拟股权激励实施方案,以石粉改性技术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积极尝试特种干混砂浆产业化的员工参股及分红。围绕“创新”打造研发平台,提高科研能力基础。逐年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研发中心软硬件设施,建成4000平方米的先进材料研发中心,配有价值超200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为开展各级创新平台建设提了硬件支撑。以中国中铁先进工程材料研发中心为依托,先后组建高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分中心、安徽省水泥基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合肥市高铁路基充填材料和地下工程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市级创新平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达到新高度。围绕“创新”强化体系建设,健全科研管理基础。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机制,对研发项目的进度、经费、质量及考核奖惩进行全过程控制,确保科研项目顺利推进。

  坚持“两种模式”,加速科技成果与产业化融合。坚持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持续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前沿技术,加快技术推广进程。其中与中南大学开展高速铁路充填层材料的研究,与西安交通大学开展混凝土微生物修复技术攻关。为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组织技术人员到高校,并邀请高校教师及专家深入项目,共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合作过程中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并将技术成果落地转化成经济效益。坚持自主创新模式,培养技术自立及原创能力。基于市场需求和现场应用情况,开展化学外加剂、沥青防水材料、地下工程材料和轨道结构材料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形成减水剂、速凝剂、粘改剂、喷涂防水等产品,并通过技术迭代提质增效。

  狠抓“三项成果”, 实现科研工作价值最大化。狠抓知识产权成果。围绕主营产品及核心技术,提前策划专利布局,累计申请专利82项,包含2项PCT和1项德国实用新型专利,目前已授权53项。其中,《降粘型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的开发与应用技术》获中国中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种高固含量醚类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专利获安徽省专利金奖,入库交通运输部和铁路专利各3项,有效保障企业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狠抓科技奖项成果。积极开展各级科研立项17项,获批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住建部课题1项、中国中铁重大课题1项和重点课题2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协会及中国中铁各级科技进步奖14项,特别是《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获安徽省重大专项立项,实现高级别科研立项和科技奖项新的突破。狠抓经济效益成果。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形成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液体速凝剂、粘度改性材料、喷涂沥青防水涂料以及环境友好型矿物掺合料的多元产业化格局。研发的减水剂产品市占率连续六年在全国聚羧酸企业中排名前五。

  黄海

>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
2023-06-28 1 1 铁道建设 content_9603.html 1 3 工程材料公司:多举措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