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重庆讯 11月23日,广东粤海粤西供水有限公司、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20余人,到中铁四局成(都)渝(重庆)中线高速铁路重庆段2标项目部(二公司)观摩,围绕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管理进行交流探讨。
成渝中线高铁正线全长292公里,其中2标管段长20.25公里,施工内容包括2座隧道、13座桥梁、686孔箱梁预制架设等。开工以来,该项目部以打造高铁精品工程为目标,深入推进“五精”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在“精心”上下功夫,实现高起点布局。开工之初,该项目部认真做好临建工程策划,设置3座混凝土拌和站、2座钢构加工厂、1处箱梁预制场、1处桥面系预制构件厂。在施工现场安装喷淋降尘系统,配备车辆冲洗设备,营造绿色环保的施工环境。在隧道洞口设置住宿区、材料加工存放区、机械设备停放区,应用人车分离、应急报警、人脸识别、应急疏散、瓦斯监测人员定位、视频监控、车辆调度等信息化系统,做到功能齐备、布局合理、信息联通。
在“精湛”上做文章,探索机械化转型。该项目部管段内桥隧占比达83.4%,而且云雾山、缙云山两座隧道均为高风险隧道。为确保优质完成隧道施工任务,他们在隧道施工中应用“一桥三机六台车(自行式液压仰拱栈桥;湿喷机、双臂钻注锚一体机、多功能地质钻机;电缆沟槽台车、养护台车、防水板铺挂台车、智能衬砌台车、三臂凿岩台车、拱架安装台车)”,实现单循环减员20人,作业效率提升20%。此外,他们自主研发制梁场智能工装,形成以钢纹线穿束台车、自行式模板打磨机、拼装式钢筋绑扎系统等为代表的“五车六机九系统”,作业人员减少12人,生产效率提升30%,解决钢构件加工精度不易控制等难题。
在“精妙”上出实招,推进微创微改。该项目部自主研发的原浆提取工装对浆液提取留置,采用原浆进行收面,实现混凝土外观“点、线、形、色”的和谐统一。在衬砌台车端部增加“燕尾式”养护架,同步配备“轮轨式”养护车,可实现36米衬砌同时养护,并结合信息化系统控制温度、湿度、流量、模式和周期,提升混凝土养护水平。推广“聚能光面爆破技术”,成功将周边眼数量由64个降低到45个,炮眼数量由250个减少至170个,每延米节约成本458元。
在“精细”上严标准,推行标准化管控。该项目部秉承“样板引路、内实外美、一次成优”的理念,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在路基施工中,加强对路基填料、压实度等指标控制,采取塑钢模板加固一次浇筑成型,做到镶边、骨架、边坡护脚“三缝合一”。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在桥梁、隧道等处的3个工区各配备1名网格长、3名副网格长和5名网格员,按施工阶段、作业内容、安全质量环保要点等,对施工现场进行风险动态辨识与研判。
在“精益”上求实效,构建智能化平台。结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智能建造的有关要求,该项目部与有关单位联合研发“隧道智能管控云平台”,实现隧道施工的全过程智能监管和全工序协同管控。应用“梁场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结合AI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智能采集箱梁预制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构筑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预制、运输、架设的一体化协同作业,提升箱梁预制水平。在路基施工中搭建“路基沉降自动监测平台”,将路基观测点高程数据实时上传,实时掌握路基沉降数据。
截至目前,该项目部已迎接观摩调研30余次;其云雾山隧道的智能建造成果得到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高度认可。 刘占 王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