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小故事
吴隐之,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为东晋时著名廉吏。
为了整肃吏治,朝廷特意任命以廉洁著称的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吴隐之在距广州治所二十里一个名叫石门的地方,看见一道泉水,称作“贪泉”。传说不论是谁,只要喝了贪泉的水,都会产生贪得无厌的欲望。吴隐之听了,哈哈大笑,便跑到贪泉边,舀起泉水喝了起来,并且当即吟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表示了他要像商末的伯夷、叔齐一样,坚守节操,决不变心。
史载,在广州任上,吴隐之平常吃的不过是粗米、蔬菜和干鱼,所有的帷帐器服都交给外库管理,从不截留半点公款,不用一件公物。有一次,下属向他进奉鱼时,剔去鱼骨,只剩鱼肉,吴隐之觉察到他的用意后,给予处罚并加以黜降。时间久了,广州的官员不再明目张胆地去剥削老百姓了。朝廷对他十分赞许,嘉奖他清廉奉公的风格,加封为前将军。
回京后,吴隐之的条件十分简陋,篱笆和院墙又窄又矮,一共才六间茅屋。由于人口多,妻子儿女都挤在一起。家人身上总是穿着破旧的布衣,家属要靠纺织谋生,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后来,吴隐之做到尚书等高官,也只以竹篷为屏风,坐的地方连毡席都没有。
吴隐之的女儿要出嫁,朋友知道他家穷,嫁女一定会很寒酸,便吩咐手下带着办喜事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前去帮忙操办。到了吴隐之家里,只见大门紧闭,家里鸦雀无声,冷冷清清,毫无办喜事的气氛,只见一个丫鬟正牵一条狗去街上卖。原来,吴隐之要靠卖狗的钱来打发女儿出嫁。吴隐之的儿子吴延之又坚持清廉的操守,曾任鄱阳太守,延之的弟弟以及儿子担任郡、县长官的,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
沧桑变幻,唐时房玄龄等修《晋书》“良吏列传”,遍寻彼时为官清廉著称者,仅得十一人,而隐之名列其中。千百年来,多少王谢高门风流云散,金谷梁园也只留下断井颓垣,吴隐之的清廉自守,却得以流芳百世,光照青史。
廉洁道理
吴隐之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与两晋时代,高门大族豪奢成风、贪腐横行形成鲜明对比。在这样的环境下,吴隐之能够廉洁自守,可见“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只要心中无贪欲,无论喝多少“贪泉”都不会贪。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围猎”,能否做到廉洁自守,关键在于能否战胜内心的贪念和私欲,是否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拧紧了。只有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才能在风浪考验中立得住脚,在诱惑、“围猎”前定得住神,在严峻复杂斗争中保持廉洁本色。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