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随着最后一辆新能源车驶离诺干湖冰面,中铁四局一公司承建的呼伦贝尔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正式结束2024至2025年度极寒测试。
该试车场位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距离中蒙边境约60公里,属于高寒地区,占地28万平方米,是集陆地试验区、湖面试验区、综合检修办公区为一体的测试场地,内设操稳路、冰雪圆环、冰雪动态广场等28种特种测试路面,能够在极寒环境下对汽车操控性、舒适性、可靠性等多个指标进行测试、验证和评价,全面显示汽车的产品品质和对极端气候的适应能力。
当北纬49度的寒潮席卷呼伦贝尔草原,零下45摄氏度的“白毛风”掠过冰封湖面,上百台测试车辆在银色跑道上划出优美弧线。这片曾因漫长冬季陷入沉寂的土地,如今因汽车极寒测试产业的崛起,正在重构冰雪经济的价值链条。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位于北纬49度,全年约有140天结冰期,具有打造寒区试车场景得天独厚的优势。
寒区试车试什么?冷启动、防侧滑、除霜除雾、电池续航……“相比沥青路面摩擦系数0.85左右、水泥地面摩擦系数0.9左右,雪面的摩擦系数只有0.3,冰面只有0.1。汽车在冰雪路面上测试,调校得越好,就越能保证车辆的安全性、稳定性。”项目部现场施工负责人王磊说。
从空中俯瞰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20余种冬季测试场景在冰面及陆地跑道上铺展开来。这里不仅有高速环道、直线跑道、ABS对开测试道等常规测试场景,还有湖面操控道、冰雪圆环、冰雪动态广场等非常规测试场景。基地独创的“三层冰雪圆环”测试场景可以模拟从西伯利亚冻土到阿尔卑斯山道的典型冰雪路况。
诺干湖是国内首个既有陆地试验区又有湖面测试区的寒区试验基地,填补行业空白。18平方公里的可用湖面测试资源可满足国内多种品牌汽车的测试需求。随着寒区试车场景的落地,诺干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寒区试车湖面,车辆测试速度在这里不断刷新。
创新建造测试场景
在湖面上建车道,打造寒区试车场景,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困难重重。
在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一条由120块混凝土预制板铺成的路面格外显眼。当测试车辆驶上这条道路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侧滑,就像打一个趔趄。“这是去年新打造的对开高辅路试车场景。该场景能有效模拟结冰高速公路路况,测试汽车控制系统的性能。”项目总工程师胡巧明说。打造这条路,预制板要严丝合缝地嵌在湖面上。
与对开高辅路隔湖相望的是另一个新增测试场景——冰面斜坡。在冰面边缘,四个坡面从10度到30度一字排开,仿佛一把打开的折扇。车辆迎坡而上,车轮一侧压着混凝土,另一侧压着凹槽处的冰面。一个加速,汽车稳稳爬上坡顶,丝毫不打滑。
然而,让斜坡上“长出”平整光滑的冰并不容易。起初,外国专家建议,从湖面上直接取冰,多块拼装,再用水“缝补”。但试验发现,湖面冰层太薄时,无法承载重型设备取冰;湖面冰层足够厚时,取出的冰又会因厚度大、裂缝多而无法使用。最终,团队借鉴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赛道“雪游龙”的造冰方式——用水浇冰。
要实现在坡面滴水成冰,气温得逼近零下30摄氏度。在一天中最冷的凌晨时分,工程技术人员手持花洒,在混凝土表面喷洒上百次水雾才能形成1至2毫米的冰层。这样精细的工作需持续半个月,一块合格平滑的冰面才能完成。
将上百块700公斤重的预制板放入15厘米厚的冰槽里,时间点的把握至关重要。铺得太早,冰面结冰太薄,承受不住;铺得稍晚,冰面利用时间大大缩短。
去年年末,当冰面厚度刚达60厘米以上时,胡巧明就带领建造维护团队顶着严寒挖槽、铺路。前后历时10天,他们将原本只在陆地建造的对开高辅路搬到湖面,而且预制板与冰面间无高差、无错台,浑然一体。
冰雪经济生态圈初现
随着测试季的到来,诺干湖大酒店入住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冰雪主题民宿预定量同比增长200%。该试车场周边形成的“汽车科技体验区”吸引着大量汽车爱好者前来观摩。地方政府顺势推出“测试季+冰雪节”融合旅游产品,实现冬季旅游的新突破。
随着全球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呼伦贝尔寒区试车场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依托寒区试车产业,积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朝着高端化和多元化方向迈进。随着车企新车型、储备车型数量不断增加,汽车研发周期在缩短,更新迭代速度加快,这为呼伦贝尔寒区试车产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数据显示,来呼伦贝尔测试的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已超过一半。
该试车场的建设带动着当地冰雪产业链发展。截至目前,已培育专业化冰雪道路制作维护团队、道路应急救援、驾驶员培训等12个配套服务商,累计创造季节性就业岗位800余个。国内知名雪地设备展商在此设立维修售后服务中心,当地牧民组建的特色运输队年收入突破百万元,冰雪经济效应持续凸显。
在冰雪经济的新赛道上,中国汽车工业与寒区特色资源的深度耦合,正在书写着“冷资源”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随着更多车企将研发中心向寒区转移,这片银装素裹的土地正孕育着中国智造走向全球的冰雪基因。
何亮 吴义勇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