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凯,中共党员,2009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现任中铁四局二公司徐州城东大道项目经理部常务副经理。先后参与了石济铁路济南黄河公铁两用桥、上海嘉闵高速、南京南部新城、无锡太湖隧道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十余年来,历任技术员、技术主管、工程部长、总工程师、副经理。在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撰写科技论文十余篇,参与发表省部级工法2篇,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4项。他本人先后获评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革新方法,做隧道建造的“创新者” 2018年初,无锡太湖隧道项目正式启动,作为全国在建最长湖底隧道,规模宏大,技术难度高,涉及领域广,有着复杂地质条件和严苛的防水要求,传统建造技术难以满足需求。同时,还面临着工期紧张质量标准高的情况。宋凯在项目启动会上说:“困难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用智慧和汗水攻克每一个难关。” 在施工过程中,太湖隧道挡水钢板桩围堰顺利完成并抽水,但舱内浮淤厚度和面积远远超过了图纸的预估,现场根本无法按照原计划进行下一步施工。按照原设计方案,采用淤泥固化处理方式需要超过40天,且成本高。那时,宋凯每天都泡在施工现场,与项目技术团队反复商讨解决方案。最终,他结合太湖区域环保新政策的黄金有利期,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创新的建议:将淤泥处理方式变更为淤泥场内储存+船舶外运,弃土点选在宜兴退鱼还湖后空置的大量鱼塘。他向项目主要领导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方案:“这样既能大幅缩短工期,又能降低成本,同时还能响应环保政策,一举多得。” 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最终,该创新建议节约直接费用超千万。 坚守一线,做项目攻坚的“实干家” 2020年初,公司成功中标了徐州城东大道剩余工程项目,宋凯也迎来首个全面负责的项目。他始终坚持以项目效益为抓手,积极优化施工方案争取项目效益最大化。他以钢箱梁提前招标着力点,严格把关前期谈判与合同细节,在铁砂混凝土方量优化、桩基清孔引入泥沙分离器提效、现浇梁支架优化减租、钢箱梁提前定价控涨等方面,节约成本超千万。他利用新旧施工规范更替之际,完成现浇箱梁支架方案优化,优化后现浇箱梁支架斜杆投入较之前减少50%,占现浇箱梁支架总量71.14万空间方的17%,节约租赁费超百万。 在项目管理的道路上,宋凯始终将质量视为生命。他坚持 “质量第一” 的原则,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他经常对团队成员说:“质量是工程的灵魂,只有把质量做好,我们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和尊重。” 为了增强团队成员的质量意识,他还定期组织质量培训和教育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徐州城东大道项目先后荣获2023年江苏交通优质工程 “苏畅杯”、2023年度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优秀焊接工程奖、2023年度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等多项荣誉。 言传身教,做团队发展的“领航者” 在徐明高速路面项目建设项目团队里,年轻员工占比高达65%,且路面施工经验匮乏,如何在短期内迅速突破该瓶颈,成为项目技术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宋凯深知,以身作则就是最有力的引领。他亲自带领技术团队深入项目现场学习。过程中,他会从原材料检验到施工工艺把控,再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事无巨细,让团队成员对项目生产的每个关键施工环节都有了更为直观、深入的了解。 为了尽快使团队形成战斗力、生产力,宋凯邀请行业内的资深专家,在项目部开展专业培训、技术研讨和实践操作活动。在技术研讨会上,他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他还分享自己在考取各类专业证书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心得,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两年来,项目团队举办各类培训活动多达80余次。培训活动为员工团队注入新的知识和活力,整个员工团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项目团队中人才辈出,3人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4人成为部门负责人,10余人成长为技术骨干。 陈泉利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