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身自好”,释义:保持自身清白,不同流合污,也指顾惜尊重自己,不与他人纠缠在一起。
出处:《孟子·万章上》:“归洁其身而已矣”。《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成语典故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人。楚怀王时期,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的局面。后楚怀王中计被囚于秦国,君臣多年心血化为一空。随着顷襄王上位,屈原因不愿与同朝贪官同流合污,被人陷害遭到流放。他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着楚国的诗歌,心中牵挂着国家大事。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他后惊讶地问:“你不就是屈大夫吗?为何落到这般地步?”屈原叹息道:“整个世道都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渔夫问:“世道浑浊,你何苦洁身自好,遭此下场?”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掸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我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被脏物污染呢。”
廉洁启示
中华民族历来有倡导洁身自好的优秀传统。孟子最早提出“洁其身”的概念,宋代周敦颐写有赞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诗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把洁身自好作为第一关,练就过硬的作风”。这些都深刻彰显了对洁身自律、清白做人这一道德理想的推崇。
过好洁身自好这一关,当守住“小节”,筑牢思想防线。要始终心存正念,将理论学习作为必修课、常修课,通过深学细悟坚定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要强化“检身若不及”的自觉,摒弃“不拘小节”的错误认知,唯有在日常小事中坚守原则,不踩“红线”、不碰“底线”,始终对权力、纪律怀有敬畏之心,才能避免“温水煮青蛙”式的堕落,从思想根源上抵御贪欲侵蚀。
过好洁身自好这一关,当守住“初心”,正确对待权力。要明确公与私、权与利的边界,保持对权力的敬畏之心,不利用职权为个人或亲友谋取私利,坚决抵制和破除各种特权现象。尤其对身处管钱管物管人关键领域、权力集中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而言,更需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习惯在“探照灯”下工作生活,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慎之又慎”的态度行使权力,以“严之又严”的标准自我约束。
过好洁身自好这一关,当划清“界限”,规范人际交往。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交往中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坚持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对内,要带头营造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健健康康的工作关系;对外,要从严从细加强自我监督,从一言一行、小事小节严起,谨小慎微、防微杜渐,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主动减少“可有可无”的人际交往和应酬。特别是面对明显有备而来的功利之交、庸俗之交,更要提高警惕,坚决防止被“围猎”、被“套牢”、被“拉下水”,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作风上的清白。不良风气,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两级纪委要创新载体手段,通过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评选表彰“廉内助”、开展廉洁家书寄语、组织家属廉洁座谈会、制作传播清廉家风微视频等形式,推动廉洁理念融入家庭血脉;建立“家风企风共建”机制,联动单位与家庭,共筑“八小时内外”无缝衔接的协同监督网络,以醇正清朗的优良家风滋养风清气正的企业政治生态。 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