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22年07月06日
历史数据
日期检索
第7版:花 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徽州味道

  随笔/○洪春霞

  今天,收到老家寄过来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一窜窜黑褐色,泛着白霜的柿饼,和一摞黄灿灿的挞馃,这是我徽州老家的特色美食。“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白墙青瓦、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精美的雕刻和让人无限遐思的天井,是每个在外游子挥之不去的那一抹乡愁,而独具特色的徽州美食,更令人回味无穷。

  歙县北方向,有个村子叫姬公尖,海拔700多米。这里地处高山,生长着许多树龄达几十、几百年的老柿子树,最古老的树有400多岁,树高达十余米,树干嶙峋,树枝虬劲,记录了时代的世事变迁,见证村民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姬公尖盛产柿子,每到秋天,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和漫山遍野的柿子树上挂满一颗颗通红的柿子,在早晨的霞光里通体油亮,鲜艳欲滴,和粉墙黛瓦的徽州建筑相映照,成为秋日里最美的风景,俨然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因当地一年四季无霜,加之为酸性土壤,所产的柿子清甜味道与别地大不相同,由于外形酷似灯笼,当地称之“灯笼柿”。

  当地村民依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从山地里采摘回来新鲜柿子,挑选好果,刮除柿蒂,接着刨皮,然后再用绳子把去好皮的柿子,一个个串起来,一排排地挂在门前的晒杆上,反复晾晒,直至柿子表面呈微红色成为“柿坨”,晚上再和晒好的柿子皮混合到一起“闷”,天气晴朗的时候还得挂出来晒,如此反复多次,吸收柿子涩味,直至柿子表面出白霜,软糯香甜的柿饼才算大功告成。姬公尖柿饼制作一直沿袭最原始、最传统的手作方式,加上山上气候很独特,不起雾、不结霜,柿子挂晒过程中不会发霉,让姬公尖柿子也就更具健康原生态了。

  天然绿色的灯笼柿饼,口感纯正,不仅是游客们竞相采购的美味,更是徽州游子难以忘却的味道。

  挞馃是徽州地区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之一。早在唐代,人们远行就会带上挞馃作为干粮,至明清时期,挞馃更是成为徽州人必备的食品,无论是外出经商、求学、上山下田,甚至是平日里的早餐,都是徽州人的首选。

  挞餜也是徽商文化的体现。徽州山多地少,人烟稠密,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的说法。当时徽州人为了生存,背井离乡,背着挞馃走四方,辛苦创业。正是一代又一代徽商,发扬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推动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品质。胡适先生曾说过,挞馃最能代表徽商的徽骆驼精神。起初,挞馃的馅以豆黄为主。加工时,先将黄豆炒熟磨碎,再将纯肥肉切成肉丁熬至半油状,将豆粉倒入锅内,加入适量精盐拌匀为馅。然后用开水泡菜油调入面粉内揉匀,做成两面厚薄均匀、直径约10-20厘米的圆馃,并在外面撒上少许黑芝麻,放入平底锅中,上面压着一块油光滑亮的黑石头,一面煎好后,翻面继续压,直至两面金黄。这石头是用木炭火烘烤而成。当烧热的石头压在馃上时,被挤压出的油在锅中嗞嗞作响,香味扑鼻,闻者无不垂涎欲滴。

  在时光的熏蒸下,挞粿从最初的果腹之物,到如今已成家喻户晓的徽州小吃。馃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从不易变质的干菜馅发展到如今的香椿肥肉馅、粉丝韭菜馅、干萝卜丝馅、笋子馅等等。每逢阖家团圆时,家人们围坐一团,拌馅、和面、烙馃,聊聊家长里短,其乐融融。挞馃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上的交流。徽州的妈妈们,在孩子外出大包小包的行李中,总会把挞馃塞入其中。因为那不仅是故乡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

  柿饼、挞馃这些美食,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演变成一道独特舌尖记忆,亦是世代徽州游子的故乡情怀!

>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
2022-07-06 1 1 铁道建设 content_3181.html 1 3 徽州味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