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宁讯 建筑材料整齐合理堆放,作业人员“刷脸”有序进场作业,实时监测噪音扬尘,自动识别烟火及未戴安全帽等危险要素……在中铁四局建筑公司南宁德天府危改房项目部,随处可见“智能化”在施工现场应用。
“现在智能化在工程应用已经屡见不鲜,我们所突出的就是把智能化延伸到现场监管、安全防护、工艺优化等各个环节中,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项目经理刘伟表示。
项目部在现场监管上运用包含深基坑安全监控、施工升降机安全监控、高支模安全监控、附着升降脚手架安全监控、塔吊安全监控、电子围栏、安全帽未戴识别预警等系统的“智慧云”平台,通过人工智能、传感技术、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实现对施工生产、进度、质量、安全等的信息化管理。在全局首次使用“智能配电箱”,通过加装漏电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开关状态传感器等,对漏电、过载、着火等风险源进行监测,对超标数据进行预警、记录。监测的数据实时上传到“智慧云”平台后,可查看不同类型隐患的报警次数、占比以及电工信息,帮助管理人员及时联系电工解决现场的用电隐患。
施工中,项目部曾面临较为严重的技术工人短缺问题,技术工人不但招募困难,而且年龄普遍偏大。为此,他们大胆尝试智能机器人在工艺优化方面的使用,先后采购抹灰机器人、打磨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优先在劳动力需求大、对人体有一定危害的施工环节中使用,整体工效较人工作业提升了2至3倍。
(卢勇龙 谭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