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山东,到了大年三十,才是过大年。父亲忙着杀鸡宰鱼、贴春联、挂灯笼。母亲则是围着厨房转,早上起来开始和面、剁馅儿,准备晚上的饺子。还要烙煎饼、蒸馒头,以备过了年来亲戚、走亲戚用。下午炖鸡、炸鱼、小锅炒菜、大锅炖肉。到了傍晚,整个院子满鼻的香味儿。
除夕夜,晚上吃饭前,家家户户都要放一挂鞭炮,有的用长长的竹竿挑着,有的直接挂在树上,点燃药信子,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整个村子。吃完饭,孩子们三三两两走出门,聚到一起,拿出自己家里的宝贝,钻天猴、摔炮儿等,欢快玩耍。随着零时的钟声响起,整个村子火光映红了天,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辞旧迎新,爆竹声中一岁除。
年初二,就可以走亲访友了。走亲戚也有讲究,在我们那儿,初二那天一定去丈母娘家,然后论资排辈,根据关系近远轮流拜访。出门,交通工具是大梁自行车,箩筐里装满煎饼、馒头等,还有两盒点心。有的家庭孩子多,就开四轮车,大人小孩都穿着新衣裳坐在车上,兴高采烈,一同前往。亲戚见了面先嘘寒问暖,然后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开了。临别时,两家人拽着箩筐,争来争去,客人只想把礼物都留下,以示大方。而主人家则不好意思,最后留下煎饼和馒头,那两盒点心换成主人家的另外两盒。一直到元宵节,才算过完年。
而今,生活在城市中,春节,再也听不到那响亮的鞭炮声、看不到那耀眼的烟花了。走亲访友,也不再受交通局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私家车,再远的路程,踩上油门,很快就能到达。可是为何我还是怀念从前那个有滋有味的新年,全家人聚在一起,在除夕夜,点燃炮竹,笑着、闹着,共同迎接阳光明媚的春天。
年还在,味已远。留下的,是一年又一年的思念与回味。
随笔/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