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随着G55331次列车从黄山北站出发,沿(南)昌景(德镇)黄(山)高铁驶向浮梁东站方向,进行列车运行图参数测试,标志着昌景黄高铁联调联试工作结束,转入试运行阶段,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
昌景黄高铁西起江西省南昌市,东至安徽省黄山市,串联起沿线多个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形成跨越皖赣两省“名城、名湖、名山”等丰富文旅资源的世界级黄金旅游线,正线全长289.9公里(其中安徽段89.6公里、江西段200.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中铁四局承建昌景黄高铁安徽段站前1标,线路由黄山北站引出,途经休宁县、黟县,终点至祁门县,总长26.22公里,施工内容包含新建线路、改造利用既有线、隧道、路基、桥梁及铺轨等。由四公司代局指,八分公司、物资公司参与施工。
创新工艺保障施工质效提升
昌景黄高铁沿线地质复杂、桥隧占比高,其中安徽段1标段5座隧道总长11.618公里,占标段正线总长的44.3%。如何确保隧道施工安全、质量和效率,成为整个标段施工的“重头戏”。
“在隧道施工伊始,我们就重点策划,力推隧道光面爆破工艺技术,通过提高光面爆破效果,保证岩面平整、最大程度地减少超欠挖量,节约混凝土回填量,加快施工进度。”项目施工负责人彭美维说道。他们从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入手,以加强风枪施钻精度控制、优化周边眼装药量及爆破参数为突破口,加强分析研究,多次试爆,逐步改进爆破工艺,确定了不同围岩下最佳的光面爆破参数和施工工艺。
施工中,项目部在现场设专人跟班监督,坚持执行光面爆破“五项制度”,即检查、验收、登记、检查爆破效果和技术分析会等制度。通过多次优化光面爆破技术工艺后,实现了爆破后掌子面岩面平整,轮廓圆顺,超、欠挖有效控制,提高了工效,保证了安全质量。
智能工装保障安全质量
云头山隧道是昌景黄高铁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全长6449.41米,位于强富水区域。隧道穿越5条断层、5条节理密集带和6条岩性接触带,面临岩溶、弱瓦斯、放射性、断层破碎带、富水区、岩爆等不良地质,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为确保安全质量,项目部以铁路施工标准化为抓手,引进运用先进隧道工装设备,形成了钻爆、锚喷支护、装渣运输、仰拱施工、衬砌防排水铺设安装、衬砌、水沟电缆槽等八条机械化作业线,实现了隧道施工全工序机械化作业。2021年12月14日,历时900余天的施工,云头山隧道提前一个月安全顺利贯通。
为了提高轨枕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项目部对国内轨枕生产控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设备故障检测系统和智能仿真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建造出一条全自动、大数据集成的轨枕生产线,大大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同时,厂内还设置试验室、混凝土搅拌区、轨枕生产车间、养护车间、存轨区等区域,配置国内先进轨枕自动检测设备、自动喷涂设备、自动化钢筋生产线,轨枕最大设计生产能力达到每月4万根,按期完成了65.2万根双块式轨枕生产任务。
多措并举保障节点工期
2022年初,根据皖赣铁路公司提出加快推进昌景黄高铁建设要求,年底前必须具备通车条件。为确保按时完成各项节点目标,项目部先后对昌景黄铁路进行进度专项梳理,明确各项节点目标和资源配置,科学编制详细的年度、季度、月度、周施工计划。
“为确保工期进度可控,项目部严格执行调度日报制,通报日进度完成情况,每周交班会通报重点工程进度预警情况,每月25日对工期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要求各分部对进度滞后工点认真剖析原因,针对性提出措施,并纳入当月考核指标。”项目生产副经理周成说道。
在具体做法上,项目部针对影响总工期的重点工程,实行平行作业、分段流水作业和24小时不间断作业,确保不窝工、不费工,并单独进行进度统计和分析,将进度管控细化到连续梁每个节段、隧道每一尺。同时,根据架梁线路各工点的实际进度情况,配置好人力、机械设备、模板等资源,并结合现场实际,每月一梳理,实时跟踪调整;推行重点工程领导包保责任制度,督促协调各节点计划的落实。以“强攻硬上保架梁,优质高效创佳绩”大干120天专项劳动竞赛为载体,开展作业队之间的对抗赛、班组之间的夺旗赛、员工之间的对手赛,设立劳动竞赛奖励基金,评选“先进集体”和“大干功臣”,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产值节节攀升。
绿色施工与可持续发展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多,在这里修建高铁,其生态环保标准要求远高于其他地区。施工中,我们坚持‘原始的就是最美好的,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环保理念,始终做到施工中最小程度的破坏,施工后以最大限度来恢复,从而彻底改变了先破坏后恢复的错误观念。”项目部环水保负责人许继红说道。
为做好施工便道和施工场地防护工作,保护自然景观,减少水土流失,项目部在隧道掘进施工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应用水压爆破、光面爆破技术,有效降低了粉尘,还保持了山体、岩体的稳定性,减少土、石、碴对山坡原有植被的破坏。在环水保治理过程中,混凝土罐车要经过洗车台清洗,在每座隧道的洞口和混凝土拌合站都按照标准设置沉淀池,所生产出的废水通过沉淀池经三级沉淀循环过滤后向外排放。配置封闭式料仓大棚与生产车间、料罐脉冲除尘与料仓喷淋降尘以及生产车间雾化除尘设备、PM2.5监测传感器、站内雨污分离系统、泥浆废渣自动分离回收系统等,最大程度降低对周边土体、水体的破坏,真正实现了节能环保、循环利用。
项目部积极探索隧道洞碴综合利用和生态环保工作新思路。利用洞碴加工碎石、机制砂后,减少两个弃碴场以及约4公里的弃碴场便道,在减少征地和便道费用的同时,也减少了土地占用和弃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符合国家绿色环保的政策导向。同时,项目部对“基于隧道洞碴综合利用的绿色矿山建设”和“利用隧道洞碴加工高品质的机制砂”两项课题展开科研攻关,将洞碴加工厂打造成昌景黄一道靓丽的绿色环保风景线。 郎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