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当如秋天。
忽如一夜枫红杏黄、阳光洒落,办公楼下的丹桂甜香沁人,原来是秋天了。
秋天介于寒暑两季之间,在宇宙的洪荒中往复轮回。它驱散炎热的恶魔,不惧严冬的侵蚀,带给我们风和日丽、碧空万里,层林尽染,蟹肥菊黄。这样的美好时节,怎能不爱?
秋分。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秋天来。《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是否也体现了古人所谓之中庸之道呢?《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是一种顺应天理的心灵智慧,是中华民族解读宇宙、世界、自身的密码,告诉人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找到事物所处的最好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状态。而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真的懂得此道呢。秋分,不多不少,不偏不倚,不浓不淡,不悲不喜,一切都刚刚好。这个季节出生的人,较多属天秤座,常常追求平等、和谐。
秋风。说到“秋风”,必想到“落叶”。雷锋曾经说过“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秋风扫落叶”的典故其实最早出自《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与曹操有关。这里暂且不论天下之事,单凭唐人“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种对自然敬畏与对世事敏感的叠加,足以让现代人望尘莫及。这片小小的叶子不靠日历、不靠网络,便准确捕捉到了天地的薄凉,而后勇敢地扑向大地,转世化作泥土。这么说来,叶落不是萧杀飘零,而是使命使然,一个季节更迭的使命。我们每个人都自带使命,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应该使其更有意义,哪怕你可能被误解、被忽略,当然更可能是重生。世事无常,不如意之八九。我们是不是也学学“秋风扫落叶”,遵从内心,扫除阴霾。
秋月。春有百花秋有月,月到中秋分外明。在国人心目中,秋月是与众不同的。文人墨客常与秋月结缘,古今诗篇多有描绘吟颂,流传千年的中秋赏月习俗,蕴含着华夏民族独有的智慧和情怀。我们从“嫦娥奔月”的故事里、从“海上生明月”的诗词中、从亲人盼归的眼神里、从“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的况味中认识秋月、仰望秋月、读懂秋月。中秋之夜,此时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显得最大最圆最亮,饮宴赏月寓为圆满、吉庆之意。从古至今,家事和国事哪里分清过。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今年刚刚过去的中秋和国庆撞了个满怀,到处是一派小家团圆、国家昌盛的景象。这轮秋月,承载着中华民族浓浓的家国情怀,滋润了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秋实。秋天是谷熟、收成之季,所以“秋”又被引申出收获、丰收之义。秋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沉甸甸的稻穗,可不就“实”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相比百花争艳的春朝,常恐“昙花一现”“红衰翠减”,还是那金黄的稻田和麦浪、飞舞的银杏、熟透的红柿让人踏实,予人希望,要不怎么周公解梦说,梦见柿子,代表要有大的收获。那除了成熟的谷物和果实解释之外,“秋实”还比喻有德行的人。北齐《颜氏家训·勉学》说:“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励行,秋实也。”这句话用在学习中,无非是表达要潜心学习、要学有所获的意思。这么看来,“春华”终是抵不过“秋实”。我们自来不喜欢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秋高气爽,风清云淡,沉静从容。这就是秋天该有的样子。
张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