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四局四公司承建的磨店家园三期项目位于合肥市新站高新区,共75栋主楼,总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合同工期840天,是目前安徽省内在建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也是迄今为止中铁四局单体中标金额最高的房建项目。2022年11月进场施工,高峰期现场作业人数超3000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农民工管理工作,项目部严格按照局及公司关于《农民工“五共”管理实施意见》工作部署,坚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融入项目管理体系,探索实施产业工人队伍管理“二三四”工作法,即定位“两个加强”、抓实“三个结合”、实现“四个融入”,让产业工人思想政治上有认同感、技能提升上有获得感、职业发展上有成就感,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果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
定位“两个加强” 提高政治站位
项目部党支部坚持把政治领航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定海神针”,把党的领导体现到谋划实施方案、强化思想教育、推动组织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各环节,确保产改有坚强的政治保证。
加强政治领航,确保产改有方向。成立“五共”管理领导机构,构建党支部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牵头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组织专家、先进人物到产业工人队伍中开展有特色、接地气、面对面、互动式的宣传宣讲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项目、进班组,筑牢产业工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同时,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党的精神谱系重要内容阐释好、传承好、发扬好,广泛开展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推选表彰活动。将产业工人中的党员纳入项目部党支部日常管理,参与支部“三会一课”、列席支部组织生活会。通过知识竞赛、安全教育、红色电影进工地集中观影等方式,把“大学习”课堂搬到生产一线。
加强组织建设,确保产改有保证。建立民主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相继出台《关于印发磨店家园三期产业工人队伍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磨店家园三期产业工人社区物业管理办法》《磨店家园三期产业工人社区行为规范》等配套制度文件,构建统一领导、责任明确、协同联动的组织领导体系。常态化开展产业工人源头入会和加入属地工会工作,成立产业工人工会组织,选举成立民主管理委员会,并将每周五定为产业工人来访“接待日”。民主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共接待产业工人1300人次,处理解决产业工人反映的劳资纠纷、生活设施维修等问题800多件。同时,邀请产业工人代表列席项目职工大会、生产交班会和安全管理例会,引导他们主动融入项目管理工作。
抓实“三个结合” 切实服务大局
项目部紧扣劳动竞赛、安全生产、“幸福小家”创建三个要素,不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由“试点探路”转向“区域展开”,保持产改工作争先进位的工作态势。
结合安全生产,完善项目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红黄绿”预警机制,将安全质量管理覆盖到地块、进班组。逐级签订责任包保共管责任书,将各项任务目标层层分解到作业人员,构建全员管安全管质量的共管体系。通过集中观看违章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片、连线违章人员亲属、发放安全宣传单、签订安全承诺书等方式提高产业工人安全生产意识,在现场设置“安全反省屋”,开发“安全积分超市APP”,网络WiFi安全答题等措施,确保施工安全质量有序可控。
结合劳动竞赛,营造项目争先创优氛围。结合实际开展劳动竞赛,施工计划与劳动竞赛方案一同下达,同步考核。通过周生产会、月度工作会、专项劳动竞赛表彰会,及时传达竞赛中的突出事例、典型人物和经验教训。将各班组作为劳动竞赛的主要参与者,每月、每季进行总结考核、表彰奖励,评选先进集体、工地之星,共开展表彰活动15次,评选优秀班组长22人次。截至目前,项目部连续48周周产值超8000万元,连续51周位列局非铁路项目周产值第一。
结合“小家”创建,打造产业工人管理标杆。通过创建共享开放心灵驿站、活动室、书屋及体育运动场地,调动产业工人自主建家、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从打造产业工人队伍文化阵地入手,将徽派建筑元素融入项目驻地建设,精心策划产业工人社区建设、驻地宣传和技能提升,并邀请地方工会现场指导,集中展现产业工人管理的特色文化形象。从满足产业工人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出发,叫响做实产业工人心灵关怀、“夏送清凉、冬送温暖”、能工巧匠大赛等一批体现磨店家园项目特色的品牌工作。
实现“四个融入” 提升管理质效
项目部牢固树立以产业工人为中心的产改导向,强化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从赋能成长、权益维护、帮扶服务等多维度持续发力,推动农民工逐步从“体力打拼型”向“知识技能型”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融入技能提升,助推产业工人履职建功。针对施工现场对电焊工、测量工、钢筋工、砌筑工等技术工种的需求,设置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中心,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活动,与地方总工会联合开展产业工人技能比武、技术练兵。承办公司“奋斗七十载 筑梦向未来”产业工人能工巧匠技能大赛,来自安徽地区重点工程200余名选手参赛,获奖的产业工人在四公司项目工作三年内按月享受有关奖励。建立“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升降看业绩”的竞争机制,推动产业工人转变观念、提升技能。
融入服务保障,改善产业工人生活环境。根据项目体量大、产业工人集中度高的特点,规划建设最高可容纳3000名产业工人同时居住生活的标准化产业工人社区,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实行实名制管理,引入市场化运营的物业公司及餐饮企业提供专业的标准化服务,设置便民服务、技能提升、文体活动三大中心,引入EAP专业心灵咨询室、理发店、社区超市、社区快递收发站等服务,提高产业工人生产生活的便利度。
融入行为准则,倡导和谐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入信息化手段加大管理服务力度,为每位产业工人办理一卡通,便于就餐、用水、门禁、消费、公共设施使用等。在社区醒目位置张贴文明行为宣传标语,设置不文明行为“红绿黄”曝光台,实行社区卫生日巡查机制,与新站区公安分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在产业工人社区设立警务室,邀请民警到场办公巡查,营造产业工人社区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常态化开展读书、观影、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定期以道德讲堂、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普及法律法规、文明礼仪知识,引导产业工人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融入权益维护,强化产业工人维权帮扶力度。严格落实产业工人实名制管理、工资管理、权益维护、队伍准入等系列制度。与京东方医院签订绿色通道协议,为产业工人体检、工伤救援提供便捷绿色通道服务。定期组织职业健康体检,调整酷暑室外作业时间,加强高处及地下作业劳动保护。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大讲座活动,安排优秀产业工人代表参加疗休养。在产业工人社区开设法制文化墙和法制专栏,在工地进出口和社区醒目位置设立“建筑工人维权信息告示牌”,做到服务中有宣传、宣传中有服务,实现服务与宣传相融合。
王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