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24年03月20日
历史数据
日期检索
第3版:经营发展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起舞在高空

  李丹正在操作塔吊吊装钢筋 吴晗 摄

  李丹的工位,在近80米的高空。

  那是一个不到2个平方米的驾驶室,里面除了显示屏等操作设备,一把座椅,还有一台空调。如果你是初次登上这里,透过玻璃往下看,会有眩晕的感觉。

  李丹是一名塔吊女司机,1992年出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她从事塔吊作业快9年,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在中铁四局四公司合肥市新站高新区鹤翔园二期、四期安置房项目部工地,塔吊林立。从2023年5月来到工地,李丹和3号塔吊“相伴”近10个月。塔吊司机工作在哪,未来城市高度就在哪。

  为补贴家用,她来工地开塔吊

  趁着中午1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李丹缓缓从塔吊爬下。“一般为了节约爬上爬下的时间,中午就在塔吊上休息,吃点干脆面和水果简单对付一下。”李丹说。李丹是安徽亳州人,初中毕业进入服装厂务工,之后嫁到合肥,并相继有了孩子:“还是两个男娃娃,就差一岁。”

  塔吊圈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走上塔吊司机岗位,他(她)的亲朋好友要么从事塔吊工作,要么就在工地务工。李丹也不例外,丈夫在工地从事安全员工作,还有亲戚开塔吊。孩子上了幼儿园,为了补贴家用,李丹决定转行开塔吊,“都说这行不辛苦,还比较自由,关键是工资待遇还可以。”

  塔吊驾驶属于建筑行业的特种作业,需要持证上岗,李丹在合肥一家培训学校报班学习,“第一次爬塔吊,也没感觉多害怕,可能和平时爬山比较多有关。”学塔吊,第一关就是克服恐高,从理论知识到实操训练,一课不落,顺利过关拿证。

  李丹还记得,第一份工作就在离家不远的项目,一开始操作起来还有些生疏,“晃动比较厉害,人也跟着紧张起来。”信号工通过吊钩的晃动幅度,发觉塔司的紧张,不停用对讲机喊话安慰:“慢慢来,不要急,不要慌。”

  凭借心细、稳重,胆怯变成勇气,李丹越干越熟练。从2015年入行,陆续在十多个工地工作过,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半载,见证了一栋栋高楼拔地起。辗转这么多工地,为了照看孩子,李丹都没敢走远。

  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

  2023年5月,李丹来到离家五公里外的鹤翔园二期、四期项目。这个项目有22名塔吊司机,有7人是女塔吊司机,李丹是“七朵金花”里年纪最小的那位。一开始还有人好奇,这么年轻的姑娘能干塔司,不害怕吗?李丹低头笑笑,不信可以试一试。

  开塔吊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信号工是塔司的“眼”,塔司是信号工的“手”,一名塔司要配备两名信号工。薛娟和马艳铃是3号楼信号工,一人负责楼底,一人负责楼顶,彼此之间讲究配合。几吨重的构件起吊后,再稳稳放在楼顶指定位置进行安装,快的话只要十多分钟,慢一点要一个多小时。除大型建筑构件外,钢管、水泥、模板等建材都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吊运,忙的时候每天一两百吊,在“三人组合”高效配合下,保持7至10天建好一层楼的进度,见证单体楼顺利封顶。

  李丹看来,首先不能心急,一步步得按规范操作,信号工要把关建材吨位和捆绑情况,确保万无一失,其次严格服从地面指挥,集中精力左右手娴熟地拨弄操作杆,不绑好不起吊、不停稳不下钩,急不得,也快不来。

  “建”证城市拔节生长

  这份工作给李丹带来了稍高的收入,算上加班费,每个月能拿到1万多块钱工资,她很满足。

  别羡慕,这背后是超乎寻常的辛苦付出。每天6点,李丹早早赶到工地,上完安全课,穿戴整齐马甲、手套和安全帽,沿着斜梯爬上塔吊驾驶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再往左摆臂”“起钩”“开小车”“落钩”……对讲机里的指令一刻不停。为了省却爬上爬下的辛苦,除了高温天气外,她经常一整天待在驾驶室里,等到下班时才下来。

  为减少上厕所的频率,李丹刻意少喝水。“有时一天都喝不完一瓶矿泉水。”李丹说。酷暑寒冬,驾驶室四周无遮挡,抬头是烈日,低头是钢筋水泥,还能听到风的呼啸。夏天,空调打到最低温度,但整个人被高温包围着,晒得大汗淋漓。冬天,冷风顺着驾驶室缝隙不停灌入,冻得发抖,只好不停用透明胶带封堵缝隙。除了风吹日晒,李丹还需要克服长时间在高空的孤独感。

  塔吊是工地上最高的作业点。作为项目上近千名建设者之一,李丹见证楼房的“慢慢长高”,日出日落,一座座塔吊旋转,勾勒着城市天际线。

  来时荒无人烟,去时万家灯火。2023年,新站高新区陆续交付1.15万余套安置房,圆了拆迁安置群众的安居梦,如今还有磨店家园三期、鹤翔园三、四期等在建项目。

  在塔吊驾驶室里看日出、看晚霞,夜里城市灯火阑珊,霓虹闪烁,车流滚滚,城市美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她还会掏出手机,拍照分享在朋友圈。身在80米的高空,李丹能看到几公里外的小区,那是家的方向。

  养成整齐划一的生活习惯

  生活的压力,让李丹选择了塔司这份“高高在上”的工作,长期的操作规范和标准流程,也潜移默化影响了李丹的生活习惯。

  李丹透露,没干塔司前,自己还有点“懒”,吃完饭剩下的碗,要留到下一顿才想起去洗。现在,吃完饭就抓紧洗碗,家内外也收拾得井井有条,“像是养成了洁癖,不能看到不规整的东西,总想给收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看着舒舒服服。”

  李丹道出心声,当初选择塔吊这份工作之初,想着自由一些多陪陪孩子成长,现在加班加点已成家常便饭,只能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正如她的朋友圈签名所说,“人生就像蒲公英一样,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

  孩子听话懂事,有时看见塔吊会说:“看,我妈妈也在那么高的地方工作。”还经常会追着问,塔吊高不高,在塔吊上面是什么感觉,怕不怕呢。周末,李丹带着孩子去坐摩天轮和过山车,孩子感觉“好刺激”,可李丹发现自己“没啥感觉”,和家人一道去爬黄山,自己轻轻松松登顶时,家人还气喘吁吁落在半山腰。

  塔司跟着项目走,再过几个月,这个项目的塔吊作业将陆续结束,李丹将和其他塔司、信号工一起,各奔他方。

  对未来,李丹还没有做好转行的打算,她从塔司交流群里也发现,现在年轻人学塔吊的热情也很高,女塔司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成为工地里独特的风景线,那也意味着塔吊这行竞争更激烈了。“先把眼前的活干好,干一行爱一行,以后再去思考转行。”李丹说。

  周六,下午5点,夕阳西下。对讲机里传来今天不用加班的消息,李丹收起钢索,复位按钮,切断电源,检查锁门,沿着钢梯一步步往下,一切熟悉而平常,“准点下班,就意味着能早点回家陪孩子,白天的辛苦根本算不了什么!” 张敏 吴晗

>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
2024-03-20 1 1 铁道建设 content_12739.html 1 3 起舞在高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