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从中国中铁党委印发的《关于表彰首届“中国中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决定》中获悉,中铁四局二公司甬(宁波)舟(山)铁路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项目经理部荣获首届“中国中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该项目部成立于2022年11月,现有青年员工39人,平均年龄25岁。项目部承建的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是甬舟铁路及甬舟高速公路复线跨越西堠门水道的共用跨海桥梁,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跨度最大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梁,工程规模大,结构新颖,科技含量高,是一座举世瞩目的超级跨海工程,被誉为“铁路版港珠澳大桥”。
视险为夷不退缩 风高浪急“人为峰”
新建甬舟铁路是国家推动宁波舟山一体化、同城化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性铁路线,经济政治意义重大。
海上施工栈桥场地有限,3台天泵和4辆28立方米超大料斗混凝土罐车摩肩接毂,安全隐患较大。项目部团支部书记孙景龙带领工程部技术员每日紧盯现场,时刻把控现场浇筑速度、测量埋深。在4号墩主塔基础设置钢沉井施工现场,总能看到孙景龙忙碌的身影。一日,技术员王力在进行日常巡检时,发现平台处的焊接点有松动现象,其第一时间将情况向孙景龙汇报。得知情况后,孙景龙立即前去查看,确认焊接点松动,存在安全隐患后,赶紧进行加固处理。同时,孙景龙安排技术员到其他区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除了做好工地施工安全工作外,孙景龙还要提前准备好现场的物资和材料,以及协调指挥800吨龙门吊、150吨门座吊、240吨履带吊、25吨汽车吊、数百台焊接切割设备的同步施工,确保工程节点有序向前推进。在他的带领下,项目部青年员工吃住都在现场,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将青春和理想的花朵绽放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进一步保障了钢沉井主体结构及附属设施顺利完工。
急流勇进肯攀登 挑战课题“高新尖”
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作为“一桥五汇,世界之最”的高新尖项目,施工重难点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的创新拔尖。此桥是目前世界同类型中最宽、最大跨度的公铁合建桥梁,是世界首个嵌入式设置沉井深水基础,世界最大直径桥梁桩基,世界规模最大的岩孔锚等五项世界之最,多项技术为国内首次采用,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施工经验。
在深水急流地带建设这样一座高难度大桥,技术难度和安全风险可想而知。面对“世界级”难题,项目部青年员工集中力量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展现“青年铁军”新风采。受海域环境影响,栈桥施工存在钢管桩定位、插打、成桩难度大,质量难控制,施工船舶抛锚定位困难等问题。“青年岗位能手”杨嘉毅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白天在工地现场进行试验测量和检查调整,晚上则聚在一起查阅课题资料、研讨分析。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突破点,成功优化改进“深海裸岩栈桥安装定位”方案,有效提高深水栈桥的施工质量,提升钢管桩精度,缩短项目主线工期,节约大量施工成本。除此之外,杨嘉毅和团队还接连攻克“主桥桥墩钻孔施工”“深水精细爆破”“钢沉井海上浮运沉放”等关键核心技术难关,为加快项目建设做出突出贡献。项目进场8天便完成海上钢栈桥首桩入海,25天完成临建选址清表,50天完成海上钢栈桥1#平台搭设,72天完成首次水下精准爆破的海事许可工作,100天完成“一部一区一站和三中心”的建成投用,抢先完成全线首个墩身、首个承台、首片箱梁,彰显了四局速度。
聚力赋能抓攻关 扎根科研“第一线”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面对西堠门海域复杂的施工环境和工程技术,项目部青年员工团结一致,致力于“一桥五最”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项目常务副经理毛龙组建了技术科研团队,并探索新工艺、新方案,运用新技术对钢沉井施工展开深入研究,先后建立了钢沉井及附属结构的BIM模型及TEKLA三维模型,实现了对钢沉井及附属结构动态施工过程、安全、进度、验收等全景模拟、实时监控效果,为后续钢沉井出坞浮运、沉放下沉奠定了坚实基础。技术科研团队还接连攻克了《深海大桥嵌入式基础精细爆破开挖成型控制》《三箱分离式流线型钢箱梁制造关键技术》等10余项国家级技术难题。同时,在毛龙的带领下,项目部成立青年QC小组,召开研讨会40余次,总结出《大跨度钢栈桥“板凳法”施工》等10余项创新工法及QC成果。截至目前,该项目部已申请20项发明专利,发明型专利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形成6项省部级工法、发表科研论文9篇。
王伟华 杨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