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月”期间,各单位纷纷组织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活动,其初衷是为增强广大员工、农民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但笔者认为,演练不是“演戏”,“花拳绣腿”走过场不仅违背其本意和初衷,甚至会大大增加这类群体聚集性活动的安全风险。一场真正的应急演练需要缜密的安排部署,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首先,要将应急演练纳入安全生产系统统筹管理。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主办方制定应急演练方案,设置应急演练设施。重点关注搭建的防洪堤坝、火灾现场、密闭有限空间等临时设施,制定专项的技术和施工方案。应急演练前,安排专人对临时设施的可靠性进行检验。
其次,要切实增强员工、农民工的应急意识与技能。应急演练前,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让员工、农民工认识到开展应急演练的意义,知晓应急演练的流程。应急演练中,结合工程特点和季节特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真正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最后,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确保应急演练圆满成功。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及变化,针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人数增多、活动时间提前或推迟等情况,提前对其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推演,制定完善疏散避险方案,确保应急演练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
安全生产这根“弦”要时刻紧绷,应急演练这套“拳”要经常操练。扎实开展好应急演练,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真正实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这一目标。
周祁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