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随着主缆紧缆机行至塔顶,由中铁四局一公司承建的世界首座独塔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济(源)新(安)高速公路黄河大桥主缆中跨紧缆施工顺利完成,即将转入索夹安装施工阶段。
该大桥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洛阳市交界处,横跨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区,主跨555米,塔高109米,是济新高速全线的控制性工程。
作为世界首座独塔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该大桥以1个桥塔、1根回转主缆、2个锚碇撑起整座大桥,其建造技术要求之高、环保压力之大,不仅填补中铁四局在该桥型建造领域的空白,也为在高环保要求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设计创新 奠定施工基础
走进施工现场,云雾缭绕中,109米高的门式主塔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俯瞰黄河,蔚为壮观。与常规悬索桥两岸设塔、两侧各设置一根主缆不同,该大桥只有1个桥塔、1根回转主缆。
这种设计源于该大桥独特的建设条件:作为横跨黄河的特殊结构桥梁,大桥两岸均位于峭壁之上,跨越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区,峡谷陡峻,无现成道路通行;穿越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施工难度大,环保要求高。
“在设计阶段,我们围绕大桥的结构型式,向设计单位提出了拱桥、斜拉桥、悬索斜拉协作桥、悬索桥等多种桥型方案,但最终大桥创新性地采用独塔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这一方案。主要是因为这种设计结构紧凑,锚碇对崖壁和黄河破坏最小,可充分利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需要。”项目经理帅勇介绍。
由此,独塔的设计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山势地形条件,缩小施工作业面,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同时,采用1根回转缆,即悬索桥左右侧主缆为1根,主缆从一岸锚碇始发,绕过对岸锚碇后返回并锚固于始发岸锚碇的主缆,可大幅减小悬索桥对锚碇构造尺寸的要求。
自主攻关 守护绿水青山
对项目部来说,大桥独特新颖又兼具美感的设计,对其技术实力和施工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大桥是世界首座独塔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同时也是世界最大跨径的回转缆悬索桥,并无案例可以借鉴,建造技术难度非常大。我们需要不停地进行科研攻关,确保大桥建设进度。”项目部总工程师李波说。
以主缆施工为例,在距离黄河水面200多米的施工猫道上就是主缆。“这根主缆可不一般,它是由121股、每股127丝高强度平行镀锌-铝合金钢丝组成,直径72.55厘米,长约1613米,重约4500吨。”李波介绍。
为确保这根“脊梁”达到主缆回转的设计要求,项目部创新研发双向压紧的编排方式,构建回转缆多装置约束体系,避免施工安装过程中索股的扭曲,保证回转主缆的受力安全和变形协调,得到国内桥梁专家的高度认可。同时,首次在悬索桥中应用钢丝绳阻尼支座等新型减震产品,其具有安全耐久易维护的优点,而且可以有效控制梁体变位。
当然,这么重的主缆,仅靠一个桥塔支撑,对桥两头的锚碇也提出极高要求。锚碇作为固定悬索桥主缆索股的承力构件,由基础和锚体组成,对大桥安全耐久至为关键,是大桥的“定海神针”。但大桥两岸崖壁为王屋山-黛眉山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区,崖壁近乎直立,过度的土石方填挖将会对当地地质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我们和设计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最终采用覆表式锚碇方案,可最大程度减少土石方开挖,实现锚碇与岩体融为一体,与周边环境充分协调。”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杨艳波介绍。
同时,施工中,项目部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锚碇开挖产生的废弃渣土由装载车运输至景区外固定弃渣场存放,运用无人机航拍、监控摄像等手段实时监控废渣、废水、废气排放,做好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党建引领 推动业务融合
在大桥的建设现场,处处可见党员身影。党员做表率,强化施工生产全过程管理、全责任落实,是项目部党支部实现党建与施工生产等中心工作互融互促的又一力证。
大桥建设之初,项目部党支部就联合建设单位党委在大桥南岸主塔和北侧八角山隧道分别成立“党员突击队”,将突击队公示牌公示上墙,明确突击队组成人员和岗位职责。“管生产有党员,管安全有党员,管生态环保、文化建设更少不了党员”,一直是党员突击队队员们恪守的信条。
“党员突击队以‘济次方’党建品牌为基础,坚决贯彻局党委、公司党委的工作安排部署,结合施工生产,在充分消化、理解的基础上传达给每个施工班组、每位作业人员。”杨艳波说。
抓党建、带业务,仅凭项目部党支部“单打独斗”远远不够,更要重视地方关系,提高地方党组织的活动参与度,以党建联建带动企地共建共赢。今年以来,他们先后联合洛阳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局、洛阳市新安县政协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主题党日、现场观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交流中增强互信与了解,实现企业与地方关系的“新跨越”。 吴义勇 张文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