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中铁四局安装公司承建的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东段二期、三期武昌段首开段工程风、水、电、装修施工3标,继获得关键设备用房、风、水、电、装修、车站、区间、联调联试、竣工验收9个第一后,顺利完成资料移交,成为全线风、水、电、装修施工的排头兵,得到建设单位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高度评价,在武汉轨道交通市场有力彰显“四局安装”品牌实力。
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东段二期工程全长12.5公里,设车站7座;三期武昌段首开段全长4公里,设车站2座。其中,风、水、电、装修施工3标施工内容包括武昌火车站至复兴路站区间风井,江安路站、复兴路站及其相邻区间的动力照明、给排水、通风空调、设备区装修等。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2022年初,公司中标该工程风、水、电、装修施工3标。他们迅速组建以湖北区域经理部副经理王双全任项目经理的项目部,组织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跑步进场。
然而,部分土建施工单位因拆迁受阻,建设单位无奈叫停后续施工。轨道交通建设一般按照洞通、轨通、电通三步进行,环环相扣。这一停就是两年,项目部所有人员不得不转战其他工地。
2023年底,项目部终于等来建设单位的开工令,然而工程的总体工期已经严重滞后,原来的“香饽饽”已经变成“硬骨头”。摆在王双全眼前的办法只有两个字“拼抢”。他立刻组织4个总包队、9个专业班组、230人的作业队伍,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可一到现场却愣神了。
回忆当时的场面,王双全说:“土建部分还在收尾,轨通、供电、通信、信号、电梯安装以及风、水、电、装修等各专业,都挤在区间里拼抢。测量、装吊、运料、打钻、布管、搭架、焊接,作业工作面重叠,一下把我急坏了。”
在人员多、接口多、危险源多、作业面多的情况下,他带领项目管理团队指导和督促自己的作业人员严格遵守施工规范,做好安全防范,成立“沟通协调领导小组”,与其他专业的施工单位保持有效沟通,确保施工生产有序推进。
2024年6月26日,建设单位明确提出各个节点工期的目标后,每晚都会召开交班例会,督查各施工单位的进度、安全和质量。交班会结束后,项目部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来到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协调解决各家劳务队伍作业时面临的难题。
在武昌火车站至复兴路站区间,临近武昌火车站一侧的1.7公里隧洞因为高速铁路、普速铁路运输繁忙,土建、铺轨施工单位撤离现场后留给项目部有效的作业时间仅剩7天。为此,项目部组织40名作业人员组成的突击队,24小时三班倒,进行600米的排水布管、14000米的照明电路、7000米的电缆敷设、4类8670件小型设备材料的倒运安装。水泵、电箱、灯具、支架、挂钩、电缆、电线、风管、水管、抗风压门,全靠人拉肩扛,最终按期完成。
复兴路站是武汉轨道交通5号线、11号线的换乘站,只能在深夜12点至凌晨3点轨道交通运营停止和维保检修作业后的天窗点内进行作业。此时是作业人员最困倦、注意力最不集中的时刻。每天进入施工现场前,安质部部长董明印、工程部副部长孙瑶都会在技术交底时,反复向作业人员强调施工规范,要求他们切实做好安全防护;施工中,他们带领网格员、安全员加强巡检督查,提醒作业人员时刻保持清醒;施工后,他们采取“前后跟踪地毯式排查”的方式,不让一个螺帽、杂物遗留在施工现场,确保5号线在施工期间始终安全畅通。
项目部在强化进度、质量、安全管控的同时,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工艺创新。其中,研发的“一种砌体砌筑水平、竖直控制结构”工装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此外,他们还与建设、监理等单位合作开展科研共创活动,先后完成实用新型专利3项、论文2篇。
轨道交通工程的风、水、电、装修施工,体量大、单价低、盈利空间小。特别是项目部管段两年的停工待建,带来的不仅是工期拼抢的压力,更是成本增加、效益管控的严峻考验。但多年来在市场风浪中的搏击,让四局安装人练就“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良好品质和“增收节支、提质增效”的管理本领。
千军万马,粮草先行。尤其是风、水、电、装修施工,物资材料基本是定制产品,品类多、型号杂、生产周期长。项目部所需各种主材的厂家供应商有12个,其中9个在湖北省外,分12大类、87大项、2930多种型号。物资部仅有部长董鑫1人,每次从选材询价、谈判定价、合同签订、资金落实、定制计划,到进料安排、进场质检、系统录入、厂家对账、月度核算、吊装卸货、现场分配、使用监管、损耗督查、超耗分析,他总能加班加点确保第一时间完成,以便现场施工快速推进。
宗荣磊 孙梦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