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小故事
况钟,字伯律,号如愚、龙冈,江西靖安人,明代官员,曾三任苏州知府。况钟为官清正、勤谨廉洁,且博识干练,深得朝廷器重,更得百姓爱戴,被后世百姓尊称为“况青天”,与包拯、海瑞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清官之一。
况钟出身寒苦,深知百姓不易。在他的意识里,为民谋福是本分,为官清廉也是本分。赴苏州任职前,就立下了为民谋福的坚定初心。正是始终秉持着这份初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况钟才能抵挡住各种利益诱惑,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况钟勤政爱民,在任时,协助巡抚减免百姓赋税;设置记事簿、通关勘合簿、纲运簿、馆夫簿,扶善除恶,规范辖区治理,兴利除害,深得百姓爱戴。
宣德六年(1431年),况钟继母去世,况钟奏请朝廷回家守孝。况钟走后,苏州官场沉渣泛起,当地百姓十分怀念况钟,希望他能早日返回苏州府,并为此作歌谣传唱:“况太守,民父母。早归来,乐田叟。”
明正统五年,二任苏州府期满后,按常规应该被召回朝廷任职。面对地方官员和百姓挽留和送礼饯行,况钟写诗明志,予以婉拒,诗曰: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后朝廷如百姓所愿,命况钟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经过他多年的精心治理,苏州府呈现出吏治清明、物阜民丰的大好局面。
廉洁道理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况钟为官苏州,能够做到重民爱民、安民保民,来时孑然一身,走时不带一寸棉花,留下了“三离三留”的青史佳话,正是因为他始终牢记为国为民初心。反观个别管理人员,廉洁不守、公心丢失,嘴上讲的都是“主义”,私下干的都是“生意”,将职务当作交易的筹码,把权力当作敛财的工具,被企业和员工视作“瘟神”。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初心,严于律己,心中有戒,克己奉公,在秉公履职、为企创效中实现个人价值,赢得尊重和认可。 林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