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小故事
朱珪(1731年—1807年),字石君,号南厓,清朴学倡导者,著有《知不足斋诗文集》,并总修成《清高宗实录》。朱珪任福建按察使时,福建一带洋商贿赂官府谋私的事件频发,朝廷震怒,乾隆下令遍查历年在闽省督、抚、道、府任职官员之政绩以告,只有朱珪一人“清介持躬,俸廉外毫不蘸取”,秉公办事。在山西布政使任期内,朱珪曾奉诏入京,但因囊中羞涩,连二百两银子的路费都难以筹措,只得向山西阳曲县令吴重光求助,并写下借据。吴县令欲推辞,朱珪正色道:“若不取借条,岂非要陷我于受贿之嫌?”吴县令无奈取走借条,朱珪这才安心收下银两。不久后,朱珪托人将二百两银子归还吴县令,并索回借条。小事见大德,朱珪此举彰显了其对细微之处的谨慎态度。恰逢新年,友人至朱珪府上拜年,问其年货筹备情况,朱珪笑指空钱包,言压岁钱亦无,更不论年货。次年冬日,朱珪去世,嘉庆帝闻讯悲痛欲绝,亲临吊唁,却因府门狭窄,御轿难以通过。史书记载,嘉庆见朱府“门庭卑隘,清寒之况,不渝儒素”,悲痛之余,赋诗悼念,其中“半生唯独宿,一世不言钱”之句,精准概括了朱珪的一生,亦是其高尚品德的真实写照。
廉洁道理
朱珪虽身为显官,却清苦如寒士,不仅是古代官吏之楷模,也是现如今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党员领导干部在企业管理中始终要讲原则、守底线,从小事小节做起,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不为私利所困,不起贪念之心,不取不义之财,在劳务招标、物资采购、选人用人等关键环节秉公用权,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姜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