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那年的元宵节,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元宵节前一天,母亲嘱咐我将30斤糯米送到隔壁村张大伯家,用机器磨成糯米粉后,再挑回家包汤圆。
回到家,刚走进院子里,邻居就告诉我母亲到县城做工去了,让我自己动手包汤圆给弟弟吃。
“好吧!”
不情愿地喊来弟弟,一起走进厨房中。先在面盆中倒入适量糯米粉,兑少许水放到面板上使劲揉搓,搓成柔软光滑的面团后,再用手扯下一小团放在双手掌心中继续揉搓,不多时,一个个圆溜溜、洁白如玉的汤圆便逐渐成形,宛如一颗颗闪烁着诱人光芒的深海珍珠。与此同时,锅里的水“咕噜咕噜”地冒着泡儿,将汤圆轻轻地投入锅中,一会儿,汤圆便接二连三地飘出水面。捞起,放入瓷碗中,撒上白糖后,告诫弟弟刚出锅的汤圆比较烫,千万不要急着吃,得晾一会儿才不会烫嘴。
接着走进堂屋,写了一会儿作业。再次走进厨房时,才发现汤圆已被馋嘴的弟弟吃了个一干二净!
“我和爸爸妈妈都还没吃呢,你怎么那么自私?”气愤地向弟弟怒吼着。
弟弟被我愤怒、狰狞的表情吓坏了,眼睛里泛起泪光,不停地向我辩解道:“姐姐,别生气,我实在是太饿了,而且我好久都没吃过汤圆了。”
“自私鬼!”
彼时同样饿着肚子的我,委屈地跑出院子,独自一人坐到马路边,直至天色渐晚,暮色低垂,我才慢慢起身走回家。
可我的脚步还未踏进院子,就被厨房里的柴火烟熏得眼泪直流。烟雾缭绕中,只见弟弟捧出一只碗,里面有十来个汤圆,个个白净、饱满。
“姐姐,吃汤圆,我煮的。”
弟弟对着碗轻轻地吹了几口气,然后小心地端到我面前。接过碗,低头用筷子夹了一个汤圆放进口中,泪水却一涌而出。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汤圆,软糯、酥滑,甜腻之中带着一丝酸楚。那是我十一岁的弟弟双手冻得通红,双眼矄得流泪给姐姐煮的一碗汤圆。
长大成人后,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却依然如旧,正月十五闹元宵、品尝汤圆的温馨场景年复一年地上演着。然而,桌上那碗汤圆,早已悄然换上新颜,不再像往昔费心劳力地磨米、搓制。现今,超市货架上各式机械压制的汤圆琳琅满目,口味繁多,从经典的芝麻、豆沙到创新的水果、奶黄,应有尽有,满足了不同的味蕾需求。
而我,每当元宵佳节来临,心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泛起涟漪,思绪飘回那个纯真无邪的十四岁,那段被岁月轻轻包裹的年少时光,以及那些青春里难以言说的酸楚和无奈。这些经历,如同汤圆中的馅料,虽各有滋味,却共同构筑我们姐弟间那份不可磨灭的深厚情感。
多年来,我与弟弟始终相亲相爱,携手并肩,无论风雨变换,都坚定地守护着那份血浓于水、历久弥新的亲情,让它在每一个元宵佳节里,都如同那碗意义非凡的汤圆,温暖而甜蜜。张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