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点名声刚落,食堂里便热闹起来。负责做饭的侯阿姨终于休假结束,回到项目部了。
“阿姨,您可算回来了!终于有人给我们烧好吃的了。”
同事们的一句招呼,如同外出游子归来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妈妈”。
伴随着熟悉的声音,“来了,来了,你们就是一群馋嘴鬼”,侯阿姨从薄雾里穿出来,手里端着一篮冒着热气的馅饼。那些馅饼像镶了金身,个个金灿灿的,圆溜溜的。不知是皮太薄,还是馅太足的原因,仿佛那些馅饼即便镶了金身,也免不了一触即破的命运,看得我直咽口水。还没等我缓过神来,她又端了一个四方的餐盘走出来,远远看上去,白花花的,有点像果冻,在盘子里颤巍巍的,却又被禁锢着,纹丝不动。我猜那一定是侯阿姨最擅长的自制豆腐脑了。
犹记得三年前,侯阿姨刚来试菜时的情景。她个子高挑,身材清瘦,虽然身份证上明确写着45岁,可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让人忍不住怀疑她的真实年龄。更让人担心的是,这样一个瘦弱的东北女人,能撑起六十多人的工作餐吗?能做好招待餐吗?
然而,当一盘溜肉段、一条红烧鲫鱼、一碟清炒西兰花摆上桌时,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鲫鱼鲜香入味,西兰花翠绿爽脆,简单的家常菜里藏着令人惊叹的火候与心意。
如今三年已经过去了,按道理,就算是一个五星级厨师的菜,大家也该吃腻了。可侯阿姨的饭菜却总能带来新的惊喜。年前,她因母亲摔伤住院,离开了不到两个月,就把大家盼望得像走了一个世纪之久。
侯阿姨没有专业的厨师证,但她有员工颁给他的“东北妈妈”荣誉证。她是个爱琢磨的人,同样是个有心的人。
“主任,明天买点盐焗鸡材料吧,前两天有个小伙说,想吃盐焗鸡,我这两天在网上学习了下,应该能做好!”像这样,大家有心无心的愿望,总会被她记在心里,在某个时间出现在食堂里。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站在一旁,看着大家狼吞虎咽的样子,眼里满是慈爱。
侯阿姨用一双巧手,温暖了筑路人的三餐四季。她的身影,她的饭菜,早已成为我们心中最温暖的牵挂。每当清晨走进食堂,看见她在雾气中忙碌的身影,听见她亲切的东北口音,漂泊的心便有了归处。
她不是我们的母亲,却给了母亲般的温暖;她不是专业厨师,却用最朴实的味道,编织出了最动人的乡愁。在“三八”节这个特别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请让我向这位“东北妈妈”道一声:“节日快乐!您辛苦了!”
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