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保山讯 3月17日,中铁四局二公司大(理)保(山)高速公路老营至板桥段改线工程2标项目部预制梁场内机器轰鸣。技术主管杨洋手持检测仪,俯身贴近刚拆模的20米箱梁,仔细观察混凝土表面:“F匝道2号桥左幅8-2号梁板平整度达标,无裂纹、蜂窝等瑕疵。”他工装口袋里的《混凝土外观质量检查记录表》密密麻麻记录着472片梁板的“成长档案”。
该工程位于保山市城区北部,是云南省县城高速公路“互联互通”重点项目。项目部承担9个月预制788片梁的施工任务。占地 21.74 亩的预制梁场在科技赋能下,摇身一变成为一座精密运转、高效有序的现代化“造梁工厂”,在这场争分夺秒的交通建设攻坚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梁场靠‘人海战术’,我们这里是‘数字战场’。”项目经理姜绍洪站在预制梁场中央,指向分区明晰的作业区自豪地介绍。30 个制梁台座整齐排列,如同严阵以待的方阵。数控弯曲机高效运转,将钢筋加工误差精准控制在3毫米内,相比传统人工操作,精度大幅提升。智能张拉设备屏幕上,实时应力曲线不断跳动,严格按照预设程序同步施压。通过先进的BIM建模技术优化空间布局,制梁区、存梁区、加工区之间的物料流转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日均产能锁定3片梁,预制进度已超前计划15天。
在腹板养护区,180°摇摆喷头正划出精准水幕。“过去养护靠‘老师傅经验’,现在靠‘智能喷淋养护’。”项目部工程部部长李玉宝一边操作设备,一边解释。每2小时自动触发喷淋,时长误差±10分钟,节水30%的同时,梁体强度提升25%,真正实现高效、精准养护。
“以一抵三”的黑色胶管同样引人注目。新型橡胶抽拔管替换传统波纹管,使得定位人员从3人减少至1人,作业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30分钟,单片梁生产成本下降45%,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还有 “钢铁绣娘”的精密手笔——胎架绑扎钢筋工艺,将钢筋绑扎误差控制在小于5毫米,智能压浆设备更是将浆体饱满度稳定保持在95%以上,确保每片梁都品质过硬。
从荒坡到“智造高地”,该梁场提炼出标准化生产七步法。借助BIM建模设计,搭建起数字化梁场,提前规避潜在施工冲突;钢筋数控成型技术将主筋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采用高精度钢模板,把预制梁板的外观尺寸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智能应力加持下,张拉系统严格按预设程序同步施压;定时养生,智能调控养护频次,让梁体强度发展曲线精准匹配最优模型;精准定位,运用橡胶抽拔管,确保尺寸准确、成孔精度高;全程记录,每片梁板都由专人负责,详实记录全过程数据。
截至目前,该梁场已通过13次监理单位组织的质量检测,合格率100%,预制进度较计划超前15天,助力大保高速改线工程建设加速推进。
苏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