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红
前些日子,到工区为产业工人送盒饭。忙完从工区走出来时,见到一位卖红薯的大爷,看着他手中捧着的红薯。刹那间,脑海中莫名浮现出父亲的身影来。
我的家乡在西北农村,少时,每年除了种植麦子、玉米外,父亲还会单独留出一小块地种红薯。古诗云:“原野土坡地几垄,披蓑戴笠谷雨种。苦难贫穷救命时,香砂充饥立大功。”
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红薯堪称百姓的救命粮。犹记秋来丰收时,薯藤渐渐枯萎,每棵薯蔸附近的土壤被挤得高高拱起,裂开一道道缝隙,露出圆润、光滑、红亮的薯皮,这时父亲则扛着锄头,带我一起到地里挖红薯。看着父亲扯开薯藤,抡起挖锄,在锄起锄落间,胖乎乎的红薯一个个滚落出来,静静地躺在地上,等我前去“请君入瓮”时,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
挖回来的红薯,一部分被母亲储存在家里的窑中,另一部分,父亲则会用来给我们烤着吃。他先用砖石在院子的角落中搭起一个简易炉灶,接着劈一些干柴,塞进灶膛,等火苗燃起后,再小心翼翼地将红薯丢进去。
大概过了20分钟,鼻翼间,阵阵薯香传来。
刚出锅的红薯,沉甸甸、热乎乎。双手交替捧着、托着,颤颤巍巍地送入口中,舌头轻轻用力,一吮、一吸,红薯瞬间变成软糯的芋泥。香喷喷、甜丝丝、暖融融,温柔细腻,一口入魂。
看我欢喜地吃着烤红薯,父亲笑着给我科普起红薯来。他说红薯不仅美味,有很多种吃法,切片、切块、捣泥,煮、烤、炸皆可。而且生命力顽强,哪怕在大西北贫瘠、干燥的土壤上,亦能结出果实。他希望我也能像红薯那样坚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敢面对。
牢记父亲教诲,我发奋读书,刻苦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筑路人,与五湖四海的同事们奋战在施工一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艰难险阻中铸就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如那生命力顽强的红薯,于荒芜中绽放生机。
“来一个吧,小姑娘。”大爷的热情招呼将我从回忆拉回现实。接过大爷手中的红薯,轻轻咬了一口,温暖与甜蜜瞬间溢满心间,仿佛连同那份对父亲的思念与感激,都一同融化在红薯的软糯香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