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提出,“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注入,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基层项目而言,新质生产力犹如强劲引擎,能够突破传统施工模式的局限,精准把控施工进度,减少资源浪费,以创新驱动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为工程的高质量交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目前,如何通过拥抱新质生产力解决施工、管理和人才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坚持走技术创新引领之路。基层项目应积极引入数字化建造技术,搭建建筑信息模型(BIM)平台,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借助BIM技术,作业人员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施工模拟,提前预判问题,优化作业顺序和资源分配,有效减少施工中的错误和返工。推广应用智能安全帽、智能监测传感器等智能设备,智能安全帽内置定位和通信功能,实时掌握人员位置和安全状态,智能监测传感器可对施工现场的温度、湿度、噪声等参数以及建筑物的结构应力实时监测,为施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能显著提升施工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推动工程建设高效推进。
坚持走管理模式优化之路。识别消除施工中的资源浪费,优化作业流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例如,合理安排作业工序,减少材料和设备的闲置时间,提高资源利用率。将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紧密整合,促进信息共享与协同。各方在项目前期共同参与决策,有效避免后期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工期延误。利用数字化协作平台实现进度、质量等信息的实时共享,打破部门壁垒,提高沟通效率,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坚持走人才培养与引进之路。基层项目应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内部培训,邀请行业内专家讲解新技术、新工艺,安排技术骨干分享实践经验,鼓励员工参加外部培训和学术交流以拓宽视野。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技术创新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物质、精神奖励,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在人才引进上,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优秀毕业生和高端技术人才来到基层项目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待遇,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让人才在基层项目中施展才华。
岑林震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