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党上下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破除积弊,以抓铁有痕的韧劲正风肃纪。作为基建领域的“国家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绝非阶段性任务,而是需要常抓不懈的政治责任;不是被动应付的“必答题”,而是关乎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党员干部政治生命的“生存题”。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企业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更要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以系统思维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作风建设是国有企业必须扛稳的政治责任。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作为“国家队”成员,我们的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国有经济的信任度。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看似聚焦“小事小节”,实则剑指“国之大者”。那些把业务指标与作风建设割裂开来的思想,那些认为“抓作风会影响效率”的论调,本质上是对“国企姓党”根本属性的模糊认识。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作风建设,将其作为检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试金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个别干部存在“松劲歇脚”心态,认为“多年整治已见成效”,甚至把“不犯大错”等同于“作风过硬”,这些认识误区必须坚决破除。要深刻理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深刻内涵,清醒看到“四风”问题隐形变异的新动向,警惕“不吃公款吃老板”“不拿现金拿服务”等新型腐败形态。唯有在思想深处扎下“定海神针”,才能防止行为上的“跑冒滴漏”。
制度创新是巩固作风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经过多年实践,企业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但关键在于如何让“纸面规定”转化为“行动自觉”。要重点破解制度执行中的“温差”现象:上级强调时“热火朝天”,日常管理中“冷热不均”;检查督导时“严格对标”,自主运行时“弹性变通”。这要求我们既要织密制度的笼子,更要锻造打开笼子的“钥匙”,通过流程再造推动作风建设与企业治理深度融合。在具体实践中,应着力构建“三位一体”防控体系:将作风要求嵌入生产经营关键环节,形成业务监督与作风监督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局现有业务系统智慧化管理平台作用,贯通业务数据与监督数据,实现对苗头性问题的智能捕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作风表现与干部任用、绩效考核刚性挂钩。特别是要聚焦物资采购、工程分包、资金支付等廉洁风险高发领域,通过权力运行清单化、决策过程透明化、监督手段可视化,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文化浸润是培育新风正气的深厚土壤。“工程优质、干部优秀”不是简单的廉洁标语,更折射出“廉建”与“基建”深度融合的文化自觉。当遵规守纪成为集体潜意识,当廉洁从业变为职业本能,制度的执行成本就会显著降低。需要警惕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运动式治理”思维,把作风建设异化为阶段性活动;另一种是“被动防御”心态,将廉洁要求简化为不越红线。真正的作风建设应该培育主动作为的文化自觉,形成“人人都是作风形象,事事体现纪律要求”的生态氛围。培育新风正气,关键要做好“转化”文章。要通过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让党员干部既看到“高压线”的刚性威力,更明白“安全区”的实践路径。在具体方法上,既要发挥警示教育“当头棒喝”的作用,更要注重正向引领的“润物无声”,让“干事且干净、勤政兼廉政”成为企业最鲜明的文化标识。
新形势下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当每个岗位都成为作风建设的堡垒,每项制度都化为拒腐防变的堤坝,每名员工都争当新风正气的旗手,我们就能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更优异的答卷,为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奠定坚实基础。
孙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