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中铁四局承建的甬(宁波)舟(山)高速铁路西堠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4号主塔首节塔柱浇筑完成,标志着西堠门大桥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该大桥长3118米、桥面宽68米、主跨1488米,主桥采用双线高速铁路(设计时速250公里)、6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合建同层布置,具有“5项世界之最(世界最大跨度公铁大桥、世界最宽的跨海大桥、世界上直径最大的桥梁钻孔桩基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岩锚、世界公铁跨海大桥海上第一高塔)”“3项世界首创(世界首创嵌入式设置沉井基础、世界跨海高速铁路桥梁首次采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世界跨海高速铁路桥梁首次应用空间变幅缆索体系)”。中铁四局施工内容包括该大桥1号墩、4号主塔、金塘岛侧锚碇和铁路引桥。
进场以来,甬舟高铁西堠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四工区(二公司)按照建设单位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股份有限公司“高标开局、一次成优”的理念,持续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全面加强过程质量管控,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致力于将大桥打造成甬舟高铁全线的品质样板工程。
匠心铸造深蓝标杆
考虑到管段工期比相邻标段少了整整12个月,抢工会战保节点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施工进度和安全质量要两手抓,这既是打造品质工程的实际需求,也是我们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该工区经理毛龙在项目部2024年度述职工作会上总结发言时说。
为全力推进品质工程建设,该工区以全周期管理为框架、“毫米级”精度管控为准则,依托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技术、机械化配置,建立全链条品质工程管控体系,从桥梁的基础施工到主体结构搭建,对每道工序、每个环节进行严苛把控。
“把缆绳收紧一点!钢沉井下放误差必须控制在1%以内,这是4号主塔稳定的重中之重。”毛龙在4号钢沉井指挥室,根据“智能监测指挥系统”发现沉井定位数据出现0.5%异常波动,当即指挥施工现场的作业船舶收紧缆绳。该工区安排工程技术人员盯控沉井注水量和平面倾斜度,随时调整12套缆索系统和调平系统的参数,最终将沉井着床精度控制在3厘米以内。这相当于在风浪中完成“穿针引线”。
该工区建立钢材、混凝土等材料的“三检四追溯”制度,即进场检、过程检、成品检、生产批次追溯、加工工艺追溯、施工环节追溯、检测数据追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保证实体工程质量过关。为应对海水对工程结构物的强腐蚀,他们创新应用“环氧防腐漆+牺牲阳极”双重防护体系,给钢筋穿上一层坚固的“防护服”,有效隔绝海水的侵蚀性介质,大大延长钢筋的使用寿命。
该工区还以技术攻关为抓手,先后形成深水环形基槽精细爆破、大型钢结构基础长距离浮运及精准沉放、岩锚精准钻孔等施工工艺,为跨海桥梁工程装备国产化、工艺标准化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截至目前,该工区已完成的15个岩锚孔钻孔倾斜度偏差实测均控制在2‰以内。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在西堠门水道这个全年100多天惊涛骇浪的施工现场,大型吊装机械与船舶交织穿梭,“安全”二字重若千钧。
走进该工区“安全预警监测指挥中心”,数字孪生大屏上跳动着200多个传感器传来的实时数据,这是基于“BIM+”理念将智慧工地、物联平台、智能工装设备等信息与BIM模型关联,通过远程实时更新、动态过程展示,实现对现场施工的实时化、可视化和智慧化管理。“上周栈桥监测系统发生一次报警,一处监测点变化值超过预警值,接到警报后立即安排专人现场调查处置,从出现警报到现场处置完成,仅用20分钟。”该工区安全生产总监赵猛演示预警案例。他每天早点名结束后就赶往施工现场,根据各工点实际情况,分析潜在安全隐患并列成清单,发送至工区“安全吹哨工作群”。
针对海上大型船舶、机械施工,该工区联合舟山海事局、建设单位组织开展舟山市规模最大的海上防台综合应急救援演练,集结海事、应急管理、救助、港航、消防救援等多方单位,演练总人数超300人,旨在完善大桥水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得益于扎实的系统管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高效的执行落实,该工区安全管理工作始终有序可控。截至目前,施工船舶进退场合计40余艘,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智造赋能技术创新
“运用这套智能化设备,能够实现沉井基础施工的精准、科学、安全和高效。”3月初,该工区副总工程师杨嘉毅在4号钢沉井对前来采访的舟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介绍。杨嘉毅口中的智能化设备指的是“沉井浮运沉放决策指挥系统”。
针对世界首创海上嵌入式设置沉井和世界最大规模岩孔锚两个施工难点,该工区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充分借助内外部技术力量,通过高水平方案研讨博采众长,为工程建设赋能添力。由于4号钢沉井浮运着床过程的精度要求高、安全风险大,基于水上水下相结合的方法,该工区利用北斗定位系统、全站仪、姿态传感器等设备,通过测量设备时间同步、空间标定等技术,实时获取沉井在水下的精确位置和姿态数据,展示施工现场三维场景,计算关键技术指标,为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辅助决策。2024年4月16日,世界首创海上嵌入式设置沉井沉放完成。此外,该工区围绕4号钢沉井施工研发沉井调平系统、助浮系统以及着床到位后的抛石系统,为后续海上施工作业提供系统的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在世界最大规模岩锚施工过程中,该工区摸索出“感知、调控”一体化作业链,联合厂家研发双动力头高精度钻机,搭载“激光随钻测量系统”,确保将40.1米岩孔偏斜度误差控制在5‰以内。同时,引入工业级机械手实施0.1毫米级钻孔动态纠偏,结合双壁钻杆分级扩孔工艺,确保成孔合格率达100%。另外,该工区牵头科研院所开发“钻孔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警钻机状态、钻进精度,施工工效提升40%。
过程中,该工区先后攻克深水基槽精细爆破、大型钢沉井长距离浮运及精准沉放、高性能大体积海工混凝土、锚孔高精度钻设等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研成果赋能现场管理,截至目前已获得15项发明专利授权。
淬炼跨海尖兵方阵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工程建设的核心力量。该工区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立“一堂四室(甬舟大讲堂、谢先启精细爆破院士工作室、周新亚桥梁专家工作室、毛龙劳模创新工作室、闫涛高技能人才工作室)”,汇聚12名行业权威专家,孵化水下消聚能控制爆破、岩锚精准成孔等9项关键技术。创新开展“争当七先锋”“4号主塔攻坚会战”等评选活动,选树表彰12个先进集体、24名“西堠工匠”、30名“西堠之星”。在安徽省职工技术创新竞赛、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大赛等活动中,局“十大杰出青年”吴校全带领的QC小组团队屡获佳绩。
该工区还创新实施大兵团作战模式,形成“现场教学+成果观摩+技能比武”立体化培养体系,在跨海桥隧施工中锤炼出50余名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其中,10人通过局级结构设计专家认证,3人晋升为项目部副总工程师,3人入选公司核心技术骨干培养梯队,人才成长转化率达32%,为“高精特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党建引领品牌建设
从海工船舶手续办理,到道路交通组织,再到绿色通道建立,这些都需要该工区党支部发挥聚势赋能的作用。
该工区党支部始终围绕施工生产中心工作抓党建,践行“敢为人先、行稳致远”的实文化理念,不断深化与参建单位、地方政府、新闻媒体等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有力助推施工生产。以“党建+”模式为重要抓手,开展各类主题党团日活动30余次,特别是在2024年5月15日联合建设单位成功举办“启航西堠门 建功甬舟线”党建主题活动暨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4号主塔设置沉井沉放就位仪式,在长三角区域树起“启航西堠门 建功甬舟线”党建品牌。为推进“一支部一课题、一党员一实事”党建主题实践活动,该工区以挖掘西堠门大桥特色文化内涵、深耕“西堠门精神”文化品牌创建工作为课题,引领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建功立业。按照局新闻宣传工作的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以4号主墩建设工期为锚点,生动讲好项目故事,为工程安全优质推进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2月20日,在建设单位2025年度建设工作会议上,该工区荣获2024年度“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铁路建设劳动竞赛先进单位”。
同心共绘幸福蓝图
“能在这样的超级工程上挥洒汗水,非常值得。”安徽亳州籍劳务队伍负责人魏海标捧着该工区提供的“暖心姜茶”,坐在4号墩栈桥平台的户外驿站里笑呵呵地说。在他身后,饮水机、医药箱、冰箱、血压测量仪等设施一应俱全。这个驿站是甬舟高铁全线首个海上户外劳动者驿站,是200余名作业人员的“能量补给站”,获评舟山市总工会“明星驿站”。
大桥所在海域的海底因受到潮水冲刷,大部分都是光滑坚硬的裸岩,钢管很难打进岩石。魏海标结合自身多年的施工经验,首创钢栈桥施工“板凳法”,通过驳船依次拖运7个预制“板凳架”、浮吊插打“板凳腿”、分组吊装桥面系,并结合海底地形扫测、勘测情况,设计基于海底地形模型的匹配式合金桩端切削刀头,保证桩基入岩深度和垂直度,极大提升施工工效,因此被该工区评为“西堠工匠”。截至目前,该工区已累计评选12个“先进班组”、24名“西堠工匠”,为企业培养一批精通跨海桥梁建造技术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李长振 杨海军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