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开军,现任中铁四局八分公司沪(上海)宁(南京)合(肥)高铁合肥枢纽项目部副经理。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集包铁路、集通铁路、济莱铁路等重点铁路工程建设,曾荣获局“优秀工程技术员”、局“试验管理标兵”等称号。扎根基层十余年,他以“工程师”的严谨、“管理者”的担当、“创新者”的锐气,在高铁建设的壮阔画卷上,镌刻下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沪宁合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中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初期却面临用地难题:原设计合肥枢纽需建设两座梁场,但规划建设过程中发现征地困难、成本高昂,还需面对后期投入大、人员管理复杂等诸多不利因素。梁场建设期间针对梁场规划、选址、产能设计、施工调查、梁场认证、生产等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皆由宋开军带领团队完成,他深知其中的困难。为此,宋开军带领团队实地勘察、反复论证,最后大胆提出“合并优化”的方案。在多次与业主、设计院对接沟通后,用详实的数据和可行性分析说服各方,最终顺利完成梁场合并建设、产品认证工作及年度生产计划。这项从“两场”到“一场”的突破,不仅化解了征地矛盾,更节约建设成本300余万元,减少后期管理投入至少20%。业主评价他:“既能啃硬骨头,又会算精细账。” 该项目工期紧、标准高,传统预制梁场进度滞后和材料浪费问题日益凸显。“每天重复同样的工序,误差全靠老师傅经验把控,这样怎么行?”宋开军下决心要解决这一问题。他紧盯行业前沿,积极借鉴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牵头打造“智能化梁场”示范工程,在场内建立独立信息化控制中心。中心经过大数据分析处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能对接各个异构系统,也能开发新系统。从而实现进度跟踪、生产排程、安全质量管理、工料机管理、用电管理的深度集成应用。“以前每天要往现场要跑上百趟,现在一个信息化控制中心,计划、进度、物资、安全、质量等全环节全智能化管控了,还能一体化协同作业,你说厉不厉害!”宋开军介绍。他还组织技术人员与中铁四局管理研究院共同参与梁场智能化设备研发和应用,形成一套箱梁智能建造2.0相关施工装备。目前,锚穴凿毛切割一体机器人已开始进行调试及应用,每件箱梁可节约4个工时。以肥东梁场为例,可有效节约人工费用31.1万元。“我干了几十年,这是第一次见证梁场从机械化到智能化转变,宋经理让传统基建焕发新活力!”综合班组长李雪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说道。 此外,原材料采购、机械设备调配、库存管理、设备维护等环节的成本控制也被宋开军严谨有序的把控,有效保障工程施工的连续性与高效性。实时掌握地材市场价格动态已然成为他的习惯。2024年7月,宋开军发现河砂价格下降幅度较大,为确保项目成本不流失,宋开军主动与供应商协商,经过多轮谈判,将河砂单价下调9.4元/吨,预计为项目节约成本约32万元。在机械管理中宋开军积极响应四局机械设备管理建议,引进第三方检验单位定期对梁场机械进行检验,确保设备状态安全稳定,目前梁场内所有机械状态安全可控,物资账目清晰。截至目前,该项目已100%完成年度公司生产计划投资任务,肥东梁场场建、100孔箱梁预制计划全部完成。 在肥东梁场工程项目推进过程中,宋开军始终坚守高标准、严要求,全年保持着优异记录。钢筋加工绑扎、模板、混凝土浇筑、粱体养护、张拉、压浆等施工工艺,每个环节都通过技术交底确保质量把控到位,同时对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进行有效监督,整个施工环节得到了业主和监理单位充分认可。在局组织的现场观摩会上,他主导的模版设计、安全防护措施、现场应用等方面赢得观摩团队交口称赞,被认为在模版研发与应用设方面树立了标杆,具有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局内部钢模板研发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如今,宋开军依然奔波在建设一线。他的记事本扉页上写着:“以匠心守初心,以奋斗致未来。”正是这位“生产管理标兵”最生动的注脚。赵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