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25年07月02日
历史数据
日期检索
第5版:政工新闻

清朝南京·圣谕碑

第34期

  廉洁小故事

  戒石铭碑作为古代吏治文明的醒世坐标,巍然矗立,“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八字如晨钟暮鼓,凝练着“吏治之魂在清,为官之本在廉”的治政精髓。它不仅是一方斑驳石壁,更是一面照鉴古今的“正身明镜”,警示来者:执权守责,当以公心立世、以清流涤荡浊尘。自本期开始,《古韵廉理》栏目将精选九篇碑石铭文典故,从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中感受“廉”意“洁”心。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为了根治黄河、了解民情、整顿吏治,于1684年至1707年间先后举行6次“南巡”。第一次“南巡”时,他登上南京鼓楼台座(当时明朝建造的鼓楼二、三层大殿已在明末清初焚毁倒塌,残存台座)凭高远眺,前瞻中山、后瞰石城,纵览金陵岁月,龙盘虎踞之势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返京启程时,两江总督王新命率众官员以及数十万百姓到长江边焚香跪送,场面可谓是盛况空前。见到这个场面,康熙皇帝非但没有高兴,相反忧心忡忡,于是靠岸停船将主要官员召见上船,康熙告诫在场的官员应当“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也就是要他们廉洁自律,爱惜人民,弘扬正气,多体察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办些实事。事后,两江总督王新命等,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将圣谕刻石,树碑于鼓楼台座正中,并重新建楼保护,所以重建后的鼓楼命名为“碑楼”。因碑文内容是皇帝对官员们的告诫,故又称该碑为“戒碑”。

  廉洁启示

  “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这十六字箴言警示我们:廉洁不是束之高阁的华美辞藻,而是融入血脉的实践准则。

  “洁己爱民”是立身之基。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始终恪守廉洁从业底线,摒弃“偶尔一次”“小是小非”“没什么大不了”的侥幸心理,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节不守、大德受累,早节不守,晚节难保,严格履职尽责,严守纪律红线。要深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关心关爱职工群众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切实做到为职工群众办实事,以清廉本色与为民情怀彰显责任担当。

  “奉公守法”是行权之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依规依法行权履职,既要严格执行“无授权不可为”,又要严格落实“岗位职责必须为”,带头遵守党纪国法、企业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按照企业规定的原则、程序、内容行使职权。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决杜绝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的权力滥用现象,切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激浊扬清”是必经之路。腐败是企业政治生态最致命的“污染源”,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敢于直面腐败问题,更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纵深推进正风肃纪反腐。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堵塞制度漏洞,坚持不懈纠治“四风”,抓好日常监督和廉洁警示教育,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确保企业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稳步前行。 高超

>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
2025-07-02 第34期 1 1 铁道建设 content_19380.html 1 3 清朝南京·圣谕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