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工班上班时,他非常崇拜测量工,欣赏他们扛着仪器,穿梭于山坡、树林的潇洒身影。后来,队长让他练习测量,他便感觉没那么轻松了。
在完成大沙铁路建设任务后,他转战到安徽宣城十字铺参加宣杭铁路施工。他清楚记得,刚到技术室时,技术主管就对他说:“别看你们到了技术室,就认为比其他青工优秀。三个月后如不能完全胜任测量工这项工作,回工班!”
为此,每天下班前他除了把钢卷尺擦洗干净外,都要把第二天所需的木桩、钉子、油漆、线锤等工具准备好。
他极爱学习,到技术室第一天,他就向主管要来有关测量的书籍。虽然白天跑工地,下班前还要把测量工具擦拭干净,但晚饭后他依然在技术室要坐上两小时翻翻书,为自己“充电”。
他很想到现场独自完成测量工作,于是向主管表明自己的想法。但被主管驳回:“先做好对点、打桩等基础工作”。
他牢记主管的话,认真干好每一项工作,二十多公里线路,他不知徒步走了多少遍。尽管辛苦,可他不喊苦、不叫累,认真学着主管架设仪器时的一招一式。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一天他同以往一样背着仪器,扛着塔尺到工地时,主管让他打开了仪器箱:“你不是一直想架经纬仪吗,今天让你试一试”。他很高兴,打开三脚架,架上仪器,但在对中上却费了一番周折。
二十世80年代的仪器远没有现在这么先进,是一款老式经纬仪,需要线锤对中。他拨弄了半小时也没有搞好,急得满头是汗,最后在技术主管的指导下才完成了对中。
此后,他不再盲目“激动”,而是日复一日地扶塔尺、扛花杆、对后点,有空就拿出仪器练手。“作为一名合格的测量工,不仅要准确地读取数据,计算角度、标高,还要具备技术交底的能力”。正当他正为自己能快速架设仪器高兴时,技术主管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时,没有电脑,也没有计算软件,角度、标高等数据全凭计算器套用公式算出。技术交底也全凭手和直尺依照蓝图画出,分部分项进行专项交底。
在一次又一次技术交底练习中,他练就了一手漂亮的仿宋体,得到段施工室同事的一致认可。而且每次施工组织的设计与实施封面都交由他刻写……
三个月期限到了,他从大工班搬进了三人宿舍,成为一名真正的测量工。 杨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