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由中国铁路新闻工作者协会、《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铁路行业2025年“好记者讲好故事”在北京圆满落幕,来自铁路记协会员单位的15名选手同台竞技,分享了采访路上的感动与坚守。本报记者陈子华以《用生命铺就钢铁大动脉》为题,讲述了枝柳铁路建设故事,赢得现场阵阵掌声,并获评“优秀选手”。
枝柳铁路是在三线建设时期诞生的钢铁大动脉,北起湖北枝城,南至广西柳州,全长885公里,是与京广铁路平行的第二条南北交通生命线。
1970年9月,枝柳铁路建设大会战正式打响,至1978年12月正式通车。八年困苦、玉汝于成,建设者们以“甘洒血汗建枝柳,豪气凿通万重山”的豪情壮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定信念,让这条钢铁巨龙穿越崇山峻岭、呼啸奔腾。
枝柳铁路建设故事的深度挖掘要从本报组织参与的一次采访说起。2024年,中铁四局党委宣传部联合文化传媒中心、《铁道建设》报社以局“三馆”建成使用为契机,启动了“讲述‘三馆’故事 砥砺四局前行”主题采访活动。同年7月,活动第一站来到了湖南省张家界市,本报记者重走枝柳铁路沿线,并重点采访了枝柳铁路建设者、中铁四局退休职工周胜才。
1970年,以周胜才老人为代表的铁四局职工,响应国家“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从四面八方奔赴湘西大地,投身于枝柳铁路建设。他们承担了潭口至官坝段7个车站、30座桥梁、22座隧道,总长54.36公里的艰巨任务。高山开路,峡谷架桥,他们应用液压滑动钢膜技术,建成全线最高桥梁川岩坪高桥,攻克岩层破碎、瓦斯气体、湿热高温等地质难题,建成了黄土岗、仙人溪、边岩二号等隧道,出色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当年我是开山工,打的就是这个被称为全线‘拦路虎’的黄土岗隧道”,得知记者前来探访枝柳铁路往事,周胜才拿出珍藏的相册,指着其中一张发黄的照片,眼神闪烁着当年的光芒,“工地周围没有人家,上山只有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在隧道头挖了半年,才有了电瓶车帮助拉石渣。一天最多要拉80车石头,累吗,不觉得,晚上下班还能和工友打场篮球呢”,老人爽朗的笑声中,饱含着那个年代独有的乐观和坚韧。
“那个年代,铁路就是国家的命脉。经济要发展,国防要巩固,都指着它。党和国家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我们,就是拼死,也得完成!”周胜才质朴的语言,重如千钧,更是那一代铁路建设者的心声——忠诚、担当、使命必达!
在物资极其匮乏且缺少机械化作业的年代,建设者凭借血肉之躯,在巍峨险峻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间,在断层、溶洞、暗河、流砂和软土层构成的复杂地质上,硬生生凿出一条路来,是多么伟大的壮举!
然而,壮丽诗篇背后,也有着悲壮牺牲。
老人沉痛地回忆:1976年6月,就在黄土岗隧道即将贯通前夕,暴雨引发山洪,永茂河水暴涨,工人们奋力打捞被冲走的物资、不幸的是,一名抬抽水机的工友被卷入洪流,危急时刻,年仅22岁的共产党员陈雪山,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入激流,用尽最后力气将工友推向岸边,工友获救了,他却被无情的洪水吞噬。湖南省革命委员会 评价陈雪山同志为“事迹英烈、堪为后人楷模”,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像陈雪山这样的英雄,在近55公里铁路施工线上,有86位,平均下来,不到700米,就有一个生命永远定格。他们牺牲时大多只有二三十岁,正是青春勃发的年纪。铁路通向远方,他们却永远长眠在了深山河谷。
为了永远铭记这些英烈,1979年,中铁四局在张家界火车站后的山坡上,建起了枝柳铁路烈士纪念亭。亭中耸立的石碑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七律·到韶山》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左右两侧嵌着以陈雪山为代表的因公牺牲的同志姓名,86个名字86个故事,汇成一股信念、一种精神,这座英雄群像纪念亭,令过往列车鸣笛致敬,也让企业代代相传。每年清明节,铁四局干部职工有组织地来到湖南张家界,重走先辈走过的路,缅怀为国家铁路建设贡献生命的先烈。周胜才老人还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为一代代的新四局人讲述先烈的故事。
去年十一前夕,恰逢周胜才老人生日,我们邀请他乘坐张吉怀高铁,坐在飞驰的列车上,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老人感慨万千:“国家富裕了,发展更快了!看到今天,我们当年的苦,值了!” 这一刻,历史与现实交融,付出与收获辉映!
中铁四局重要源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他们在朝鲜战场上,以血肉和信念筑就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胜利归国后,这支英雄的队伍投入到国家铁路建设大潮中,始终担当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书写了辉煌的施工业绩。
红色记忆璀璨,精神永续传承。
多年来,中铁四局坚持不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先后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宝成精神、“顽强拼搏,敢打硬仗”的钢人铁马精神、“敢打敢拼,争雄夺冠”的小杨村精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的徐州精神、“攻坚克难,无坚不摧”的京九精神、“挑战极限,永争一流”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和“自主创新,赶超一流”的高铁建设精神。为扎实传承和弘扬好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局及所属单位通过编纂图书画册、制作影像故事、举办图片展览、创作文艺节目、建设纪念展馆等多种形式,留存及传播好优秀的企业文化。与此同时,坚持常态化开展主题采访活动等,深度挖掘和讲述好老一辈铁路人的建设故事,深化全体员工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使命认同。
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