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春暖花开,全局上下多个项目实现“开门红”、捷报频传。但笔者认为,越是甩开膀子大干时,越要绷紧安全弦,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因此,常态化用好“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为项目安全把好脉、找病灶、开准方,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实现安全与生产的同频共振。
用“显微镜”查找安全风险。找出风险,是消除风险的前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建筑行业作为安全风险因素较多的行业,作业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流动性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安全的认知各有差异。纵然开工前严格开展岗前安全教育、规范化做好安全交底、常态化开展班前安全讲话,但“三违”现象仍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埋下隐患的种子。因此,安全管理人员练就一双“显微镜”般的火眼金睛尤为重要。唯有这样,才能把贯穿于各个施工环节、潜藏“水下”的各类安全风险排查出来。
用“放大镜”把风险当隐患。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治病就医如此,安全管理也应恪守“预防为主”的原则。对安全管理人员发现的安全风险,都应用“放大镜”的态度进行原因分析、结果预判。既要责令“初犯”限期整改,也要对安全意识淡薄的“累犯”采取“曝光”“黑名单”“失信”“清场”等多种方式实施约束管理,避免形成“小病不医、久患成大疾”的无可挽回的局面。
用“望远镜”把隐患当事故。纵观历年建筑行业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因小违规违章造成大事故的案例比比皆是。目前,建筑行业工期紧、任务重,建设标准高已是常态。各单位抢抓“黄金期”赛进度,更要赛安全。安全输,则全盘输。唯有用好“望远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发现的每起隐患都当事故来处理,才能把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彻底瓦解“事故”的温床。
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