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党代会以来的六年,中铁四局在“加快建成新时代一流现代化企业集团”战略目标引领下,全局各级党组织积极传承争先文化,精心耕耘技术创新的土壤、拓展技术创新的维度,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完善创新体系机制
局持续完善了立体创新体系,改组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技术专家委员会,明确分工职责,有效发挥科委会的“战略决策作用”和专委会的“技术保障作用”。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局“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战略,制定了发展目标。
完善《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项目管理办法》,增设高精尖科研项目的开发管理办法,对科技管理制度进行系统性顶层设计,完善配套评价和奖罚机制,加大高价值高等级科技成果奖励标准,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完善局、子分公司、项目部“三位一体”创新管理体系,并以市场和现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局侧重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管理研究院侧重新兴前沿领域创新研发、子分公司侧重工艺工法工装创新、项目侧重微创微改验证应用”的立体科研创新体系。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局聚焦规划设计的先导引领作用,积极推动设计院与局主业相融合。通过打造设计咨询平台和专业支撑平台,设计院全过程设计咨询能力、工程总承包管理能力和设计管理能力建设初见成效,逐步完成局在建筑业的全价值链布局。筹划并创建“安徽省水泥基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汽车试验场智慧实景模拟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地铁车辆段建造工程研究中心”等9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25个创新平台集群和1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实现了局科技资源的“一体化”配置应用,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主业,聚焦融合创新,联合科研院所优质科研资源,先后参与构建四家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产业链上中下游合作伙伴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积极开展跨领域协同攻关,提高了企业综合创新能力。
全面实施创新举措
面向一线需求,在扬长补短中扩容强基。围绕安全风险点、管理粗放点、工效薄弱点和成本关键点开展技术攻关,形成易推广使用的四新技术。有效提升工程质量、提高安全保障、降低施工成本。
以“高精尖特新”工程为依托,攻克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黄河公铁两用刚性悬索加劲连续钢桁梁桥关键技术”,丰富了刚性悬索加劲连续钢桁梁公铁两用桥的施工方法,填补了国内外多项技术空白。在京沪高速(济南)浆水泉隧道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水平层理围岩双向八车道大断面隧道安全快速掘进施工,推动了我国隧道爆破技术的发展。开展无砟轨道快速智能测量设备研制及关键技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研发的测量放样自动化系统、测量管理平台,提高测量效率,保证测量精度,无人机、北斗卫星定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先进仪器设备在各公司得到广泛应用。
因地制宜探索四局建造
局研发的节能环保系列产品,在业内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绿色建造能力。研发推出的“隧道洞渣无人化智能加工厂”,将隧道弃渣精加工为混凝土骨料,实现隧道洞渣的资源化利用。组织开展高品质机制砂、石灰石粉混凝土配制及施工技术研究,指导局内机制骨料生产过程控制及工艺改进,推进隧道洞渣绿色化、资源化利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近年来,局积极融合前端思维和系统思维,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驱动,不断加大对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的研究和投入,推动工程建造从粗放型向精益化转变。先后建成装配式建筑PC构件海南生产基地和装配式桥梁山东生产基地,探索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
六年来,局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与行业科技奖166项,其中“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成套技术与工程应用”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铁路大跨度钢箱混合梁斜拉桥关键施工技术”获2018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两跨式过隧运架设备研制与施工技术研究”获中国铁道学会一等奖;“明挖综合管廊快速施工关键技术及其装备”等获得中施企协科学技术一等奖;“复杂工况超大断面隧道修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铁路箱梁智能建造管理平台”获中施企协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特等奖。局获国家专利授权1520件,国际专利45件,其中,发明专利196件、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安徽省专利优秀奖2项,“一种高固含量醚类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专利获第二十四届国家专利优秀奖。 文良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