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是第24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作为基层项目管理人员,笔者认为,建立真正的安全防线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是体现在每个作业现场、每处施工环节、每次日常巡查之中。尤其是在当前工期紧、任务重、人员流动性大的情况下,更要注重从细节入手,以排查治理“微隐患”为抓手,推动全员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全面提升。
建立“微隐患”发现机制,让问题无处藏身。“微隐患”是指施工现场容易被忽视的隐患,如临时用电线路杂乱、防护栏杆松动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隐患,往往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导火索。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微隐患”发现机制:每日班前讲话开展“三问自查”:今天的工作是否存在风险?我的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昨天有没有类似隐患?提醒大家自我警觉;开展“隐患随手拍”活动,鼓励大家拍照上传发现的隐患;推行“网格化巡检”,划分责任区域,明确责任人员,确保每块区域都有人盯、有人查。
强化“微隐患”整改闭环,杜绝重复发生。发现即整改,防止“查而不改、改而不实”。为此,必须推行强效整改措施:细化隐患分级标准,将“微隐患”纳入隐患分级管理体系,提级处理轻微隐患,防止“微隐患”酿成大事故;按照“定人、定时、定措施、定责任”原则,确保整改有章可循;建立“回头看”机制,由安质部牵头定期复查,检查已整改的隐患是否再次出现。同时,对整改及时、措施到位的个人和班组给予表彰,对敷衍应付、整改不力的严肃追责。
推动“微隐患”教育转化,提升全员安全素养。真正实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不能仅靠制度约束,更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引导,将发现的“微隐患”案例整理汇编成为警示教材,在班前会或周例会上讲解演示,增强全员的安全自觉。结合工程建设实际,组织高处坠落、触电急救、火灾逃生等情景模拟演练,提高全员应急处置能力。推行“安全积分制”,对积极参与隐患排查、提出安全建议的人员给予奖励,激发其主动参与安全管理的热情。
构建“微隐患”长效机制,筑牢项目安全基石。“安全生产月”活动总会结束,但安全管理永远在路上。要把“微隐患”治理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持续推进:将隐患排查整改情况纳入全员绩效考核,激励全员主动作为;推进数字化监管,将视频监控、AI识别等技术手段接入智慧工地平台,实现隐患的智能识别与预警;营造“人人都是安全员”的氛围,通过表彰“安全标兵”“优秀班组”等形式,带动全员共同为安全管理出力。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山。我们必须始终秉持“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从“微隐患”入手,用最严的标准抓整改,用最实的举措促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让安全生产从口号变为行动,从形式走向实质,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六公司西安市沣明苑安置房项目部安全生产总监 戚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