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啸,现任中铁四局南京分公司南京审计大学项目二级项目经理,先后参与南部新城项目、腾讯清远项目、六合龙袍项目等项目建设,曾获局“优秀共青团员”、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五保一树”岗位之星、先进生产(工作)者、浦口区平安工地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智慧破局 溶洞深处显担当 2019年,正值南京分公司战略转型、初涉房建市场的关键期,王啸主动请缨奔赴广东清远,扎根房建施工一线。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坦途,而是一片暗藏风险的“地下迷宫”——复杂地质条件下广泛分布的土(溶)洞,勘探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标注,预示着处理工程难度大、范围广、安全隐患多。更棘手的是,主体结构施工仅有四个月工期。 面对这只“拦路虎”,王啸沉着应对,迅速组建攻坚小组,日夜钻研地质资料。“常规方法行不通,必须另辟蹊径!”他果断提出新思路。经过多轮方案研讨与专家论证,最终确定“分区施工、预留通道、动态监控”的创新方案,实现土建施工与溶洞处理同步推进,有效压缩工期。该技术方案凭借创新性与实用性,荣获局“万众创新”技术类三等奖。 为保障方案落地,他积极引入电子监测设备,搭建实时联控系统。那段时间,王啸几乎驻守现场,紧盯注浆数据,一旦发现异常便立即组织动态调整。汗水浸透工装,换来的是工期的如期推进与绝对的安全保障。 薪火相传 龙袍新城育英才 在六合龙袍新城安置房项目担任总工程师期间,王啸的肩上多了一份重任:为公司房建领域积累经验、培育人才。他深知“一人强不如团队强”,不再局限于独自攻克技术难题,而是将项目打造成开放式的“实验室”与“练兵场”。 他带头攻坚公司双优化任务,针对混凝土表观质量瑕疵这一“顽疾”,带领团队从振捣工艺、模板拼缝等细节入手,反复试验优化混凝土成型质量;通过改进叠合板吊装流程、推进盘扣内架小改小革、推广新型花篮悬挑架等举措,显著提升施工效率,用精益求精的态度诠释对“品质”的追求。 秉持“输出是最好的学习”理念,他组织开展“人人上讲台”活动,鼓励年轻技术人员分享所学所思。他更是以身作则,将溶洞处理、质量控制等实战经验倾囊相授。在他的悉心培育下,龙袍项目部4名年轻技术骨干快速成长,相继走上工程部长、技术主管等关键岗位,为公司输送了一批“能打硬仗”的房建技术人才。 狭路智取 审计校园展新篇 2024年初春,王啸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挑战——全面主持南京审计大学新校区项目。该项目拟建设3栋学生宿舍楼和变电所及地下车库,共计建设宿舍678间。项目施工场地狭窄、地质复杂、工期紧张且容错率低,加之地处南京城区,环保要求近乎苛刻,这块“硬骨头”俨然成为对他综合管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他第一时间组建核心团队,反复深入现场勘查。最初,工地四周紧邻校园道路与既有建筑,可用空地不足,大型设备难以展开,材料堆放受限。在一次现场协调会上,有人提议推迟部分工序,王啸坚定表示:“我们不能等,必须要见缝插针‘挤’时间!”他带领技术团队连夜优化总平面布置图,对材料堆放、设备周转、车辆进出路线等方面进行细致规划,保障施工高效有序,同时优化施工流程,最大程度实现工序并行穿插,在“夹缝”中挤出了施工效率。 环保施工是另一大难点。该项目地处南京市浦口区,扬尘和噪音控制标准极为严格。在第一次生产交班会上,王啸就明确提出:“绿色施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他积极推行绿色施工理念,引入智能喷淋降尘系统,实现关键区域全覆盖;采用低噪音设备与工艺,安装隔音屏,有效降低噪声污染;严格落实垃圾分类,推动建立分类回收体系,让钢筋头、混凝土块、废弃模板等“变废为宝”,既达标环保要求,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他始终严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针对场地狭窄导致的安全风险,推行“网格化+实名制”管理,细化安全措施、增设防护设施,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推出“安全积分超市”制度,工人通过规范操作、排查隐患可获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大幅提升了一线人员的安全积极性。2024年,项目先后荣获“浦口区平安工地”“南京市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优质结构工程”等称号。 金鑫悦 章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