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必须时刻绷紧的“高压线”。面对复杂多变的施工生产潜在风险,笔者认为,唯有着力筑牢“意识之盾”“制度之盾”“科技之盾”“应急之盾”,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生产防线,企业方能实现长治久安。
铸就“意识之盾”,夯实思想根基。“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绝非空谈。现实中,“凭经验办事”“图省事冒险”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往往是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导火索。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将安全生产意识深植于每位员工心中。要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用血淋淋的事故案例敲响警钟。利用班前会、安全交底、专题培训等形式,深入浅出讲解安全操作规程、风险隐患辨识等知识。只有当安全生产成为全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安全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屏障才能真正牢固。
锻造“制度之盾”,压实责任链条。安全不是口号,必须依靠严密的制度体系和清晰的责任分工来保障。要坚决贯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健全完善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安全职责,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例如作业许可、隐患排查治理、旁站监督、安全绩效考核等,并确保这些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强化责任追究,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监管不得力的严肃问责,形成“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震慑效应。
磨砺“科技之盾”,强化智能防控。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加大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科技投入,例如,在关键区域部署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自动识别人员违规、区域入侵等风险;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大型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实时监测预警;推广使用智能安全帽、电子围栏、定位手环等装备,加强对高风险区域作业人员的动态管控;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整合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安全教育培训、应急资源管理等方面信息,提升风险预判和精准防控能力,让科技成为洞察风险、消除隐患的“千里眼”“顺风耳”。
擦亮“应急之盾”,提升处置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即使预防措施再周密,也必须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要修订完善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确保其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配齐配足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物资并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常态化、实战化开展应急演练,不仅要覆盖火灾、触电、坍塌、高处坠落等常见事故,更要结合季节特点和施工现场重大风险源进行专项演练。演练要“练指挥、练协同、练处置、练保障”,真演真练,不走过场,切实提升全员的应急反应速度、协同作战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迅速、科学和有效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三公司北京台湖图书城项目部综合办主任 赵一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