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梓,现任中铁四局五公司广(州)韶(关)高速改扩建TJ5标项目试验室主任,先后荣获安徽省“技术能手”、中国中铁“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局“青年技术状元”“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及公司“十大明星党员”等称号。 初心如磐 严把质量立标杆 参加工作初期,林文梓踏上前往福(州)厦(门)铁路8标项目的新征程,扑面而来的不仅是闽南炽热的阳光,更是一份巨大的挑战。该项目正线全长277.42公里,是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五公司承建管段长29.296公里,建设内容包括路基、桥梁、隧道、箱梁预制及架设和无砟轨道等。守护这份工程质量的重任,落在初出茅庐的林文梓和他所在的中心试验室肩上。 “技术提升没有捷径,唯有以勤补拙、熟能生巧,”林文梓开启了“三点一线”的淬炼之旅:白天跟着导师和前辈跑现场,晚上对照规范整理数据、学习专业知识,一有时间就泡在试验室反复实操。为掌握材料的试验检测方法,确保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他反复试验,同时认真做好试验记录,密密麻麻写满了3个笔记本。正是这种“死磕”精神,让他入职4个月后便拿下桥隧专业助理检测师证、道路工程和交通工程专业助理检测师职业资格证,创下项目部取证最快纪录;不到半年便可以独立完成隧道实体检测、原材料进场验收等相关工作;7个月实现提前转正,快速成长为项目试验检测工作的骨干力量。 技术革新 勇破难题攀高峰 在福厦铁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大帽山隧道施工中,林文梓迎来职业生涯首次重大技术挑战。大帽山隧道群由两座隧道构成,总长2861米,且与既有的杭深高铁最短距离仅26米。在初期支护阶段,隧道施工面临喷射混凝土高回弹率及二衬混凝土频繁堵管等严峻挑战,严重阻碍施工进度。他将试验室“搬”到工地,通过现场取样、分析对比,锁定症结所在,并通过实施严格进场初验制度和适当增加粉煤灰掺量等措施,成功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满足现场施工要求,保证了工期。 试验检测人员的战场从来不只是在试验室。在备战中国中铁技能大赛期间,林文梓扛住了心理压力和多轮严格考核,成功拿到比赛名额。为力争钢筋弯曲试验的弯曲角度刚好达到90°,他在不同的试验仪器上练习手法稳定性,用慢动作视频逐帧复盘操作轨迹,甚至将标准弯曲试件的照片设置成手机屏保,加深视觉记忆。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让他在局技能大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环节,仅用6分钟便完成配合比计算书,为后续试拌争取了更多时间,最终摘得桂冠。 2023年9月,林文梓转战广韶高速改扩建项目。该项目全长72.6公里,五公司承建管段长10.343公里,施工内容包括路基、高边坡、新建及改扩建桥梁等。面对项目初期预制梁存在“色差+气泡”的问题,林文梓带领团队展开“混凝土美学革命”:总结提升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混凝土生产及施工、模板拼装及钢筋安装以及混凝土养护等过程,成功使预制梁混凝土外观质量达到理想状态。 传帮相授 协同攻坚铸铁军 两年多的试验室部门负责人工作经历,让林文梓深刻体会到试验检测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集体智慧的共振。他定期组织内部培训交流,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利用午休时间组织“案例午餐会”,用自己的工作笔记解读规范条文背后的工程逻辑;结合工程实际需要,为员工定制学习计划,助力他们考证提升。在他的引领下,试验室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与“传帮带”的良好风气。 “试验室的门应该永远敞开。”林文梓常对团队强调。他协助建立“技术会诊”机制,让检测数据在工程部、物机部和商务部等部门之间形成流动。混凝土试块强度异常时,他带着检测员直奔施工现场对实体进行取芯验证,对照施工日志找诱因;地材质量波动时,他联合物机部驻守料场,用试验数据倒逼供应商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质量…… 为积极响应业主“外观质量提升年”的号召,林文梓带领青年员工全过程参与“提升墩柱混凝土外观质量”课题研究。面对墩柱混凝土外观的大气泡、颜色不均等问题,以及河砂资源0.3毫米以下颗粒含量不足的挑战,他带领团队调整减水剂配方,增强混凝士黏聚性,巧妙平衡流动性与引气成分,确保了现场混凝土浇筑时的和易性。 林凡越 李小艳